鲫鱼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辉巴金笔下的随想录孺子牛文学副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个医院好 http://www.txbyjgh.com/m/
                            

巴金笔下的《随想录》

李辉

友人相问:“你收藏的作家签名本中,最看重的是哪一本?”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巴金《随想录》特装本。”一是因为特装本《随想录》印制精美,数量稀少;二是自己阅读《随想录》,与之结伴而行,这便另有了一种人生况味在其中。

我于一九七八年二月进入复旦大学,同年年底,在与同班同学陈思和聊天时,我们决定合作研究巴金。巧合的是,这个年底巴金开始了《随想录》的写作,他所谈论的第一个话题——日本电影《望乡》,正是当时轰动一时、同学们竞相观看的电影。

一九七八年邓小平访问日本,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一项内容,是在中国公映三部日本电影:《追捕》《望乡》《狐狸的故事》。描写日本妓女阿琦婆一生故事的《望乡》,在中国公映后,引发激烈争论,有的批评者甚至将之归为“黄色电影”,主张禁演。一位当年服役的军人回忆说,当时他所在的连队突然接到更改休息日的通知,其内容是:“本星期日更改到下星期一”,其目的其实是要避开影片《望乡》的放映日,以不让大家到地方电影院观看,避免“中毒”。

巴金《随想录》的最初两篇都是谈《望乡》:《谈〈望乡〉》(写于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一日),《再谈〈望乡〉》(写于一九七九年一月二日)。巴金挺身而出,公开明确表示反对删剪电影,反对禁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巴金以替《望乡》辩护为肇始,开始晚年写作干预现实、反思历史的双重使命。对今天活跃在微博、视频平台的80后、90后一代年轻人来说,《望乡》引发的社会震动,改革开放之初步履的艰难,恐怕不啻为天方夜谭。可是,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巴金先生笔下的先行者,以他们的努力拓展着文化的空间,对他们,我们应该永远心存感激。

到一九八六年,巴金完成了五卷本《随想录》的写作,并分别出版单行本。第一个合订本,由北京三联书店于一九八七年出版,促成此书出版的是范用先生,他还具体负责封面和版式设计,按照惯例,设计者的名字用的是“叶雨”。

巴金对合订本《随想录》的出版,非常满意。他致信范用:“《随想录》能够出合订本,合订本能够印得这样漂亮,我得感谢您和秀玉同志。说真话,我拿到这部书已经很满意了。真是第一流的纸张,第一流的装帧!是你们用辉煌的灯火把我这部多灾多难的小著引进‘文明’书市的。”(一九八八年三月九日)

作为出版家,范用本人也非常看重这一版本。他在《巴金先生的一封信》中说:“《随想录》精装合订本于一九八七年出版,由我设计版式、封面和包封。另外加印了一百五十本编号特装本,非卖品,供巴老赠送之用;巴老签名送我的一本为No.。正文用纸是《毛泽东选集》精装本的特制纸张。”多年后,在编辑《叶雨书衣》一书时,范用把《随想录》列为第一本,足见其对这一版本的珍爱。他补充写道:“这本珍贵的书,我设计了一个封面和一个包封,内文版式疏朗,版心小,天头大,看上去赏心悦目。当年为了印《毛泽东选集》,出版社向纸厂订购了一批上好的纸,带点儿米色,纸质细密柔软。”

我获得巴金的签名赠书,始于合订本《随想录》,幸运的是,我先后两次获赠。第一次一九八八年,获赠的是精装本;第二次是一九九○年,获赠的是特装本,编号为。

所谓“特装本”,我的理解,是由出版社根据“特殊目的”“特殊要求”所印制的版本,一般印数不应过多。从这一角度来说,特装本《随想录》印制考究,且只印一百五十本,每册单独以红色数字编号,正好符合其“特殊”标准。

学者、藏书家陈子善先生对《随想录》特装本的设计颇为赞赏,详加描述道:“这个特装本仿小羊皮精装,封面上的作者签名和书脊上的书名、作者签名均烫金,又在封面封底以烫金十字星、书脊以烫金细线条点缀,全书用‘细密柔软’‘带点儿米色’的‘上好的纸’印就,浑然一体,精致典雅,难怪巴老见了欣喜不已……”

由此可见,巴金先生就是一个时代,一棵大树!

诗由情生

王瑞来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说到情,人们大多会想到“你侬我侬”的男女恋情。其实,这只是情的一种。“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友谊之情,“感时花溅泪”的忧时之情,“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喜悦之情,“悲哀激愤叹,五藏难安恬”的悲愤之情,“自将磨洗认前朝”的思古幽情,“问渠那得清如许”的格物之情,诸如此类,都是情。

诗由情生,便是由这些情生。“诗言志,歌咏言”,广义地说,所言之志,亦为言情。诗最需要激情。古罗马尤维纳尔所说的“愤怒出诗人”,也正是此意。

激情是诗的生命,诗的灵魂。没有激情的诗,语言或工,对仗或整,技巧或佳,中规中矩,一眼看去,像是被称作“诗”的东西。然而却如失去生命的木乃伊,内里没有跃动的活力,表面也无鲜活的光泽。仅仅是分行的文字堆砌,至多不过是苍白的无病呻吟。

只有当心中之情犹如惊涛裂岸般的潮水拍打着胸口,促使你非得开启笔端的闸门来疏导不可之时,流出笔端的,才是诗。消胸中之块垒,此之谓也。

激情也有多种,不仅有湍流,也有潺潺小溪。那让你心有所动,并产生出想写下的创作冲动,便是情了。因此,同一支笔下流出的,“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是诗,“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也是诗。

情乃诗之第一要义,旧诗词、新诗歌皆然。形式则如衣服,虽然重要,不过是生命的装饰。

一般来说,青春勃发的年轻人大多激情澎湃。那么讲诗由情生,是不是说诗就是年轻人的专利了呢?当然不是。不过,年长者的激情,与年轻人表达的形态必然有所不同。年轻人是激情燃烧,熊熊如烧不尽的野火。年长者由于岁月的积淀,转向沉稳,如炉中的煤火,虽无烈焰,却也炽热。这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深沉隽永之情。不论形态如何,情无疑就是诗人的生命。诗人的生命终结于情枯。

一粥一饭之间

田小央

有一位日本老人叫容子。容子女士去世前,留下一首小诗《七日间》,在日本发行量巨大的《朝日新闻》刊发后,受到广大读者喜爱,迅速爆红网络,感动了无数人。这首小诗经一位音乐人改编谱曲,被日本民众广为传唱。

《七日间》记下了容子女士晚年患病离世前,向“神”请求赐予她七天时间,做完她想要做的事情。第一日,要待在厨房,做各式各样先生喜欢的料理,饺子和味噌,多做一些放进冷冻室。第二日、第三日至第五日,大多表述的都是些看似不起眼儿的家务事,无非是一位家庭主妇的日常。比如,把家里收拾妥当,织完未完成的围巾,为11位亲人点起蜡烛共同过一次生日……在平实质朴的语言背后,深藏着容子女士对先生和亲人的挚爱与深情。

读小诗《七日间》,不由想起闺蜜雅宁,很想与她分享。

雅宁干净、勤快、吃苦。一天天一年年努力做着容子女士《七日间》写到的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家务活儿,是家中名副其实的“管理员”兼“厨娘”。除工作日外,做家务,整理房间,特别是待在厨房,为家人精心准备一餐一饮,是雅宁每天的“必修课”。每次去看雅宁,总会被她拉进厨房,待我坐定,她一边为家人整理当天的食材,择菜、洗菜、焯菜、剁馅、调馅、和面、擀面,等等,一边与我说着闺蜜间的悄悄话,从不觉得难为情,并笑呵呵地说“两不误的”。

雅宁做的饭菜,绿色、健康、可口。一次在她家吃饭,有一碟穿心莲凉拌菜,入口微苦中透着清爽,觉得真是好吃,向她请教调制方法。她说,无须任何调料,去杂洗净焯后,用储存冰箱中的凉白开冰镇后即可食。她还笑着说,自制此菜的灵感,来自陆游的小诗《对食戏作》:

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灵苗嫩不蔹。

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

雅宁对饮食养生也是一套一套的。为家人烹煮各式各样应季的养生汤或养生粥,什么乌鸡汤、鲫鱼汤、白菜豆腐汤,什么红豆薏仁粥、莲子百合粥、南瓜小米粥、虾蟹粥、皮蛋瘦肉粥……这些说着简单的粥汤,真要做起来,蛮不容易。某次与雅宁相聚,看着这位再熟悉不过的知识女性,不停地做着琐碎繁杂的家务,终于没忍住说出口,这种简单的重复性劳动,看你不烦不怨的,真的觉得有意思吗?

雅宁脸上淡淡的笑意瞬间凝固。她停下手中的活计说,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家务只是女性的无奈,不仅没有诗意,没有意义,甚至连意思都没有。而我不这么认为。为了家人,没有什么该做不该做,也没有什么做多与做少,尽自己的力量去多做一点,对我来说,是满足和心安的。从早晨给亲人一杯热咖啡、一碗小米粥、一个水煮蛋、一碟焙煎芝麻沙拉汁拌绿叶菜,直至晚餐煲的砂锅莲藕汤、香菇白菜炖豆腐,一碗汤面、一盘炒饭抑或一根煮好的玉米、一块南瓜、一碟餐后时令鲜果,都让我充实;看着烧饭时锅中“跳舞”的各种食材,亦令我开心。什么叫意义?什么是诗意?连圣人都说过“诗言志,歌咏言”,所谓诗意,最重要的就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意愿。为了爱人和亲人所劳作,一粥一饭,一丝一缕,一点一滴,都是我愿意。“我愿意”,就是全部意义,就是全部的诗意所在。

她突然抬起头对我说,有一首日本小诗——

我抢着说,是《七日间》吧?我本来就是要与你分享的。

我俩共同温习《七日间》,读到“第七日:我和你/只想和你单独在房中厮守/听着大冢博堂的歌曲/聊我们的故事/彼此献上最后的拥抱”,“最后/我愿意被你牵着手/紧紧地/紧紧地等到生命最后一秒”,我们流下了眼泪。

许久,雅宁才说,这也是人生的意义和诗意之一部分吧。我说,是啊,这是日文版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骆驼道是个村

侯讵望

像我这样生长在山西这块土地上几十年,所见村庄不计其数的人,对于北方的村庄,其实没有太多感觉。就便是在全国叫得名头很响亮的山西那些大院,见多了,也和平常所见差不多,感觉不到什么特别。更多的人之所以对这些房子感兴趣,其实是房子里面的故事吸引人。

对于骆驼道,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小村落,其实我先前的认识也是这样。有本《走进梁家寨》的书这样介绍:骆驼道村,地处深山区。位于梁家寨正北7.5公里。因村旁山岳状如骆驼背,村东南有盂县通往五台县的古高脚要道,故名。置村民委员会,辖骆驼道、红崖掌两个自然村。年底,骆驼道有耕地亩,口人。看了这样的介绍,你是否还有兴趣到此一游呢?同样是梁家寨的古村落,距离这里不远的大汖,人们称之为“深山里的小布达拉宫”,一听这个名字,我们立即就有一种欲识其面的旅游冲动。如果我说,对于一名画家,骆驼道的美景绝不亚于大汖,你会怎么想?!

年“五一”前,我就是在听到这样的赞词后,第一次来到了骆驼道。那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画院、荣宝斋画院李小可先生艺术工作室学员在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横河镇结束春季写生创作活动之后,我特别邀请了助教也是领队的丁长林先生和夫人王建辉老师,一定要到我们当地来看看。丁老师问我,你认为你们那里的风景比横河如何?我虽然没有底气说“更好”,但还是坚持说“不相上下吧”。丁老师说,那就去看看?我说,从我的角度是这样认为,但还是您亲自看看才好比较。丁老师说,如果好,我们秋天就到你那里写生。丁老师和王老师在返回北京的时候,就专门到了阳泉。

那是一个雨天,我正为天公不作美而遗憾的时候,丁老师王老师反而安慰说,这又是一种风景,专门遇都不一定遇到。雨天的骆驼道确实又是另一番景色。在大山的半山腰一个山凹里,一座古旧的村落,静穆在霏霏春雨中,村庄沿山势而建,高低错落,山石砌就的院墙、街门,有一种深深的年代感。这时村里不见一个人影,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谁住过一样,神秘而安详。要不是路旁堆放的建筑材料和停在路上的施工车辆,我们真不知道“今夕何夕”!已经是春天,遍山的树丛已经吐绿,在雨中摇曳舒展着身躯,展示着勃勃生机。村庄掩映在婆娑的树丛中,这里露几片蓝瓦,哪里闪一处屋角,确实有一种人在画中的感觉。雨越下越大,远处的山峰逐渐灰白,进而至于全白了。原来雨下冷了,这里海拔又高,居然落下了雪片。丁老师说,不进村了,我们返程吧,这地方,可画的地方太多了!有了老师这句话,我以为已经不虚此行了,于是返程。

高速已经彻底封路,只好走下边的国道,沿途的景色在车窗外变换着,太行山的雄浑和伟岸,真实而亲切。这时的雨已经全然变成了雪花,纷纷扬扬。想起《水浒传》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句子:那雪下得正紧!车子只好在风雪中蹒跚。想不到,五月天了,还居然下这么大的雪。车到盂县苌池川,展眼所见,已经是白茫茫一片了。不知怎么,忽然想起韩愈的两句诗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是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两句。韩愈被贬,只身一人仓促上路,只有他的侄孙韩湘在蓝田关口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了这首诗。韩湘当时27岁,尚未登科及第。这个韩湘,就是后世八仙中的韩湘子,当然这是题外话。

说这些,与骆驼道有什么关系呢?我想说的是,其实,景与故事有关,故事与人的情感有关。即如蓝关,如果我们不知道这节故事,对蓝关还会有这样强烈的印象吗?那么,骆驼道有什么故事吗?我说,不知道。

但梁家寨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我这里所指的梁家寨,是指这个乡所辖的所有地盘,当然包括骆驼道。从盂县这边进入骆驼道,一定要经过滹沱河,据说,滹沱河就是太上老君的金牛犁开一道河沟,把水引入大海后留下的。骆驼道在牛道沟,而从沟里上到岭上,原本是没有路的,也是这个老君的金牛给踏出来的,所以称为牛道岭。这些都是传说,是耶非耶,无从考证,但这些传说,却增加了我们许多的遐思和想象。其实,梁家寨最可称道的是温泉。明洪武《太原志盂县》记载:温泉水,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有三穴。《旧经》云,“北齐济南王有疾,求药山中,有鹿毛已剥落,来至泉所浴,数日毛生甚美。王就泉沐浴,疾因而愈”。昔济南王之居处,尚有遗迹。一穴出磐石中尤热,东西二穴名灵汤,南流五十步,合滹沱河。这个内容不是传说,是有史料记载的历史。但传说还是有的。据传,这个温泉,就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用葫芦温水,供八仙洗浴后留下的。这样说来,那个叫韩湘的仙人,也是来过这里的喽!

再次来到骆驼道,已经是秋天。李小可工作室五十余位画家住进了梁家寨乡政府旁边的鑫安酒店,老师们计划在这里写生创作十天。骆驼道村扶贫的第一书记马书记,放下手头的报表,领着我们一行人满村子作介绍。他说,这个村的道路呈三横两纵排列,像一个中间两竖的“王”字。古村依山势而建,石头砌成的房屋院落鳞次栉比,椽檐相接的房屋纵横交错。黑色的屋顶,黄色的外墙,古朴而独特,晋商文化的风采不但体现在山西的那些大院里,也体现在我们所在的这个古老村落骆驼道上。

的确,骆驼道已有上千年历史了,村东南有古时盂县通往五台县的要道,过去曾是晋商去往口外的必经之地。明清年间,晋商中的驼帮,也就是以骆驼作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帮,他们往返于山西的关内关外从事商贸活动,主要经营茶叶、花椒等,他们从晋中去往五台,从五台再到大同,一直到内蒙古,到沙俄,骆驼道是一条重要的通道。这里山路蜿蜒曲折,驼帮商队从梁家寨的滹沱河出发,翻越牛道岭骆驼峰,至少需要一天时间,所以,骆驼道就成了驼帮的休息驿站。因此有人也把这里称之为北方的“茶马古道”。

村中多二层石墙泥皮建筑,唯一存世余年的“梁氏宅第”“鹤立鸡群”。此屋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面积多平方米,为砖、木、石结构的二层楼四合院,具徽派建筑风格,砖雕、木雕、石雕雕刻精美。据马书记介绍,这是当年大户商人的府第,至今还有56位后辈子孙,每年都要回来祭祖上坟。他找来钥匙,打开尘封的院门,古旧的气息迎面扑来,仿佛进入了一座历史博物馆。屋内陈设,一如往昔。沿阶而上,进入正屋,时间像凝固了一般,绳床瓦灶,依稀如昨。从一应器物可以推断,这是一个多么富足殷实的人家。从“梁氏府第”出来,我们看到了专为骆驼等牲畜修盖的圈棚,也相当富有匠心。如今,在马书记等村干部的努力下,骆驼道俨然也已成为一处旅游风景地了——那些指示标记,那些铭牌文字,多少可以看出村里百姓在改善自己生活,寻找致富出路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我想,这骆驼道也许就是当年拉骆驼人走出来的一条古道呢!

这样说来,骆驼道村也应该是很有故事的地方了。

十多天的写生一晃就过去了。许多人感叹:时间太短了,还没有画够呢,明年一定再来!再见了,骆驼道!再见了,我可爱的古村落!你就像一颗被遗落在太行山深处的明珠,默默地发着自己的光辉,一任岁月的流转,一任时代的变迁。你把自己的故事紧紧珍藏起来,只告诉自己的后辈儿孙,只告诉那些读懂你的人。

来源:年11月30日《中国社会报》

原标题:《李辉:巴金笔下的《随想录》

《孺子牛》文学副刊4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