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南鱼梁铮 [复制链接]

1#

「本文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鱼汤摄影梁铮

江南多肥水。作为祖籍上八府,生于下三府的我,自小就黄口刁钻,挑食难养。我相信“地上走的不如天上飞的,天上飞的不如水里游的;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作为一个江南人,除喜好鸡鸭等鲜美的家禽白肉外,味蕾上还唯独对鱼虾等水产之鲜“来者不拒”。

鱼余近音。江南人素来喜好讨些吉利口彩,如大凡临近岁首,便有随礼送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或“年年有余(鱼)”的美好祝福。我历来贪一道太湖流域的江南鱼宴,尤爱尝其奶白浓汤,大家一定知道就是鱼头豆腐汤了。知晓多饮易患痛风,所以近年已远避此物了。记忆中,少年游荡,爱跟着当时的古镇乡下娘娘去河滩头拣菜,看见湖滨里小鱼小虾窜上窜下,悠游觅翔,就好不生喜。或许是天性贪玩的缘故,我每每看见小鱼小虾小螺蛳,就仿佛看见自己童年的调皮身影,贪玩,初生牛犊不怕虎。虽说自己是城里人,但在几个表兄妹的鼓噪下,也常会借着放暑假之际,试着跑去小河边,卷腿淌水,拿起竹篮,趁大人走开的间歇,趴到河埠浅石上,往岸缝里捣鼓、捉鱼兜虾。说真的,有时竟也小有收获。

江南多河道。小时候,出门尚不足二里,就会望见不少的小浜、小塘、小溪,在远天近脚,悠游延伸,或弯曲流淌……记得小时,我老家门南一条市河就跨街不远。每逢盛夏之余,我会趁着大人午睡,耳枕着鼓噪的蝉鸣,拎着小水桶,一路小跑,穿过门前那条晒得滚烫的水泥马路,去清凉的河边觅小鱼小虾或小螃蟹。间或兴起,也会约上二三伙伴,自制钓鱼、捉虾的简陋工具,蹬自行车去当时城北野猪林一带,寻觅野外垂钓的乐趣。

江南多鱼鲜。坊间曾留谚,称江南人有自己的“吃鱼圆周率”,号称:正月菜花鲈、二月捉刀鱼、三月抲鳜鱼、四月上鲥鱼、五月品白鱼、六月煎鳊鱼、七月喂鳗鱼、八月叫鲃鱼、九月尝鲫鱼、十月醒草鱼、十一抱鲢鱼、十二揽青鱼。我不知其中奥妙,只知凡鱼多一般喜尝其鲜,那活蹦乱跳的鲫鱼,是我的舌尖最爱。作为一尾大众鱼鲜,河鲫因其好养丰产,又价格适宜,肉嫩味美,成为不少江南人餐桌上的鱼宴首选。据说,这种江南水产,生命力特强,又分布广泛,习性好跃,爱栖息在杂草丛生的素水肥域,喜欢底栖畅弋,贪食趋阴怕光,天性敏捷。小时候,我的一邻家男,尤爱垂钓之乐,常见他一大早就驾摩出门,傍晚则往往会满载而归,一脸欣欣然,在院中必大呼小叫一阵,唤他妻拿大盆出来,颇有点像传统相声《钓鱼》里的滑稽架势。还有一好友也是,自己不贪鲜,却也独爱钓来馈赠四方好友。呵呵,我不晓得他们的“鱼水之欢”何以成瘾?大概野外的清风、悠悠暖阳和自在的旷野垂钓乐趣,才是他们陶冶人生的真实写照吧。

妻是典型江南人。承袭口腹佳技,特擅各类大餐烹饪。作为水乡靓妹,世闻潺声的她,自幼得父辈、祖辈溺爱,饱尝过各色水族美味。后又获丈母娘灶传真经,更日渐青出于蓝,厨艺日趋翘楚。她最拿手的传统菜式很多,譬如经典红烧肉、清炒虾仁、冰糖鳗鲡、响油鳝丝、龙虎鳝筒汤、咸笃鲜、油焖笋、红烧鲫鱼……即便是最普通的一碗时令炒青菜,也会炒得风生水起,入糯好吃,让人拍案叫绝;尤其那一盘碧绿清爽的清炒虾仁,还有像芙蓉蟹汤、凉拌海蜇丝、老醋花生等招牌江南菜,在我眼里,可堪比沪上新雅或杭州楼外楼,毫不逊色,是我舌尖专享。对最普通的水族大类鲫鱼,我也始终偏爱未弃。我尤喜那种非野生的用外网或清水外塘围养的投喂一族。

在我眼里,河鲫,其实物美价廉。无论煮奶白纯汤或红烧清蒸,都是不错的选择。且不分四季,我皆贪欢此鲜(当然此物刺多,老人、小孩须格外小心)。还有,鲫鱼入夏因钻泥吐腥,会不好吃。烹饪上,我家鲫鱼往往以咸鲜赤饪为主,用最老底子的古烧法。鲫鱼,选一斤以上,大的好吃(当然,居家还是以斤把为宜,不宜过大)。我往往会下班时顺路带上一条。让店家过秤后,呼哧快刀,预剖入袋。回家再洗净改刀,热油滑锅。烧时,则一般须浓油赤酱,水满久煮。临桌,则淋葱浇脊,色泽晶亮。端盘,满室已香气萦绕。现在,在妻子的提携下,我的厨艺也突飞猛进了。佳肴上桌,举家提筷,配以小酒,一番唇卷齿尝,实乃快哉人生耳!

往往一尾斤把重的鲫鱼,烧好会满满一盘。俄顷,便会风卷残云,速速入腹。其大快朵颐的畅享神色,足以让人以为我是在品尝一顿什么非凡的“饕餮大餐”呢。呵呵,这大概也应了我一向崇尚的舌尖上的“低调奢华”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