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有句行话,不会钓鲫鱼的不算是钓鱼人。鲫鱼属于小型的鱼种,分布广泛,也是大家最喜爱的垂钓对象鱼,本人就是最喜欢钓鲫鱼。鲫鱼和鲤鱼是同类的,食性有80%的相似,所以经常钓鲫鱼时能遇到鲤鱼咬钩,鲫鱼的洄游路线自然也和鲤鱼在某些程度上相似。
鲫鱼也是变温动物,体温基本比水温高2°左右,这是个不应该忽视的问题,大家钓鱼喜欢看气温的高低,决定是否出钓,我更看重的是水温的变化和风向。经常钓鱼的朋友会发现天气好了,人舒服了但是鱼儿却不好钓了,为啥原因呢?因为气温决定水温的高低,气温温差大,水温变化不如气温明显但还是变化的。水温温差变化大,鱼儿的体温变化就大,和人一样会感觉不舒服,需要时间来适应。而鱼儿不会和人一样添加衣服,会到深水或水草里温度相对高的地方去栖息。
这就是钓鲫鱼寻找钓位的依据,鱼儿的路线就是深--浅(水草)--深的模式洄游。掌握了这个原则,你对钓位的选择就要注意了,如果早上你选择了深水垂钓,开始钓的很好,个体比较大,随着时间的变化和气温的升高,鱼口会越来越少,打窝也无济于事。鱼儿已经大面积的开始洄游觅食了。如果选择了浅水区,刚开始基本没口,净是小杂鱼,不要怕,做窝等待,定时补窝,要耐得住寂寞,千万不要放弃,选择长杆往往比短杆上鱼快,可能个体不平均大小不等,但是数量要多。
我有时会自己做一些鲫鱼药酒和鲫鱼药米,经过几年的使用还是不错的,身边很多朋友也会自己制作酒米,小杂鱼多的情况下,药米的数量多些,粉状饵料小点,可以有效减少杂鱼的数量。只要不是太冷的大冬天,一天钓鱼时毕竟气温高的时间比低的时间长,所以有深浅交界的地方或者相对浅的地方选个钓位,要比钓深水钓位中鱼数量要多。钓深水基本是一早一晚上鱼好,浅水中间的时间段上鱼好,这是一般规律。
鲫鱼的洄游规律是5到7条成群,一会就钓没了,再继续等下一群,这个时间要补窝,窝子的诱鱼效果下降,聚鱼能力不足。我一般是40分钟补一次窝,第一次做足后,要定时补窝,不在多,在于勤。钓鱼最终的结果是和底窝分不开的,我钓鱼一般底料非常充足,只要这个区域有鱼,必然会成群过来。如果你经常去一个钓点,每次都能钓上4-5斤鲫鱼,这说明了你选的钓点不错,鱼儿的密度也很好,但是为啥每次都钓那么多呢?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你的垂钓方法有问题或者是窝子做得不好。既然密度够了,就要去改变你的钓鱼思路,会有更大的惊喜,可能就是一点小的方式改变,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进步就是在不断的垂钓中摸索、总结、改变、提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一直在模仿,一直被超越。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那才是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