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1.如果本文没有前面详细的文字资料作铺垫,对于后面的证据,难以理解。所以请先耐心阅读前面的文字介绍。2.所有文物正品均来自于三星堆博物馆官方收藏,民间流传的绝大多数为仿品或无根据伪造。
阅读解释
前几天发了破解三星堆2大证据后,引起了很大反响。
前二篇文章,除了讨论三星堆有文字外,很多属于常识性问题,无需要专业知识都能一目了然。比如那个玉璋上的图案分析,拿去给正在学绘画的小学生看,他们更能明白,因为古人的专业绘画水平就与今天才学绘画的小学生差不多,把自己的想法及所见事物用画图案的方式表达出来,最终表达效果可能就差不多。
有些人却还要说鱼竿从图案看是罗非鱼,并且说只有非洲才有,那为何不可以说是鲫鱼或鲤鱼呢?因为当时绘画水平本身就差;还有人非得说图案上不是浮筒而是箭头;还有人提出建议需要权威专家认可等等。
正如前面所说,这些问题都属于常识性问题,无需要专业知识都能准确知道答案,就如1+1=2;看到高速公路就知道是跑汽车的,这已经是普通的正常人都明白的常识问题,如果还要纠缠不休地讨论已经属于无聊,常识也不需要什么专家、权威认可。普通人都是专家,对常识问题给结论也显示不出权威。
至于大家关心的三星堆究竟有无文字,我可以肯定:有!
理由和证据:就在昨天已经列出的几个字,受过专业学习以及在此方面水平较高的人自然就会确信了!至于无此方面专业知识的请自己领会,笔者还发现了更多充分的证据,为何不公布,主要是保护文物的需要!有关部门调查时,肯定会出示。
而本文的第三大证据可能要涉及到较多的专业知识,普通人无法理解的请选择性阅读。
《山海经》中记载的4种神树究竟是什么?为何那么多树不记载却选择这几种树?为何要称为神树?
其实是三种,其中有一种只是另外一种的称呼。
《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神树:寻木。
《山海经·海外北经》:“寻木长千里,在拘缨南,生河西北。”拘缨是传说中的古代北国名。《文选·左思》:“西蜀之于东吴,小大之相绝也,亦犹棘林萤燿,而与夫寻木龙烛也。”李周翰注:“寻木,大木。”晋郭璞《山海经图赞·海外北经寻木》:“渺渺寻木,生于河边。竦枝千里。上干云天。垂阴四极,下盖虞渊。”《山海经图赞》是郭璞为山海经作的注释诗。
当最近看到三星堆出土的此文物时才恍然大悟:寻木是葡萄树。
这个图案表示什么呢?一只鸟正在吃葡萄。
野生葡萄没人管理,它的枝条四处蔓延,当然是“上干云天”。
《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神树:扶桑。
《山海经.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这种树很容易得到共识就是今天的桑树。
当看到三星堆出土的这块文物时也更加得以证实:扶桑就是今天的桑树。大家注意看:上面有二个眼睛,右侧还有一个似龙的动物,此处暂时不分析。由此可以肯定这就是今天我们称的桑树。
《山海经》中记载了二种神树:建木、若木其实就是甘蔗,若木则是根据地域的称呼
《山海经》中有两处描写建木,一处在《海内南经》:“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在窫窥西弱水上。”(《海内南经》)
“其状如牛”为何与现在大家看到的甘蔗完全不一样,自然状态下的甘蔗都是一团团的,并非象今天种植的甘蔗如此整齐成行。所以象牛一样大,完全可能。
另一处《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海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有木,青叶紫茎,玄华*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嗥爰过,*帝所为。”
“如麻”,这是显著的甘蔗特征。“在窫窥西弱水上”、“西南海黑水之间”,“都广”就是今天挖掘的三星堆!“*实”,指叶子*色了就成熟了,也正是甘蔗的特征。
《淮南子·墬形训》亦曰:“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若木的记载:《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洞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
从特征看:若木与建木,差不多,为何这里称法不一样呢?从众多文献及三星堆出土文物得出主要原因是:第一,《山海经》是2个作者:大禹和伯益;第二,三星堆的鸭子河以前被称为若水;第三,甘蔗主要生长地在若水附近,所以很多称呼前面加了“若”是从地域进行称呼!
为何那么多树不记载却选择这几种树?这几种的重要性在当时粮食种植不成熟的时代,以及还无今天的化学方法制造面料的手段,可以想象它们对人类的重要性!甘蔗和葡萄树年年可以重生,不需要种子,还有在当时这种食物比狩猎更容易获得以及更安全。而桑树可以养蚕解决人的冷暖,所以把这三种树称为神树理所当然!
感觉先秦时期,人全是动植物变来的!但并非如此。必须了解上古取名问题,其实沿用至今
大家看到三皇五帝以及三星堆的几个王的称呼都与动植物有关。特别是《山海经》中的人名都与动植物有关。
我们的先祖叫“女娲”、“伏羲”,*帝叫“天鼋”,成都几个王分别是“蚕”、“柏灌”(又还与今天学名叫戴胜的一种鸟有关。)鱼凫(捕鱼的鸟,鸬鹚)、杜宇(杜鹃鸟)、鳖令(鳖)等等。
因为上古还没有文字或文字很少时,主要就以动植物取名,其实这种方法沿用至今,比如本人父母就把我取名为“松柏”,而我们当地农村父母把孩子取名为“狗娃”、“猫娃”等动植物的枚不胜举。只是后来上学才取了以父亲姓为主的“学名”又称“书名”,其实很多时候老家的人往往记住的是小时候的名,结婚前基本是叫那个名。
以后记载或口头交流的时候往往以这种动植物代表这个人,这是先秦时期表达事物的方式,很多记载都是此形式,只是以前人们没有理解到这种表达方式,看成被神化,以为这个人是这些动植物变的。
再来看三星堆第二个王的名:柏灌
他也叫若木。史记·秦本纪》记载:“大费生子二人:一日大廉,实名鸟俗氏;二日若木,实费氏”,大费就是伯益,大禹的手下,地位仅次于大禹。
伯益(前?-约前年),又名伯翳,也称大费。因协助禹治水有功,故受舜赐姓嬴,并将姚姓之女许配他为妻(《史记秦本纪第五》司马迁)。
有关柏灌的记载在史料中较少,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六朝《文选·蜀都赋》、宋朝《太平御览》皆云蜀国“次王曰柏灌”。
《山海经》又记载“靑丘山有鸟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根据此特征考察这种鸟应该是“布谷鸟或戴胜”。根据前面的取名方法其实叫“若木”又名“柏灌”。可能是后世书箱不同作者对他的称呼不同。
我国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从文字写法基本上都能推出八九分原型、原义,就从“柏灌”姓名的写法就能判断他就是甘蔗。前面那个字是形象说明甘蔗象木头但又有节,后面表示能从里面倒出很多水。
为何春秋战国后的文献称甘蔗很少再用“建木”、“若木”、“柏灌”及民间称呼也极少用?
春秋战国时宋玉(约公元前298-约前222年)所作的《楚辞·招*》有“膈鳖炮羔,有柘浆兮”等词句,“柘”与“蔗”通。
这是先秦时期最早出现的与甘蔗有关的记载,我国学者基本以此作为甘蔗最早种植的时期。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的《子虚赋》“衡兰芷若,芎藭昌蒲,茳蓠麋芜,诸柘巴苴”。“诸柘”即为甘蔗。
《太平御览》(-年)引《神异志》(东方朔,公元前154年-前93年)“南方荒内(甘+干)(甘+者)林,其高百丈,围三丈,促节多汁,甜如蜜蜂”。“(甘+干)(甘+者)”为“甘蔗”。
刘向(汉公元前77-前6年)《杖铭》“都蔗虽甘,殆不可杖:佞人悦己,亦不可相”。
张衡(2年)《商都赋》中“若其园圃,则有蘘荷、藷蔗”。“藷蔗”为“甘蔗”。
公元3世纪初,曹丕《感物赋》“掘中堂而为圃,植诸蔗于前庭,涉炎夏而既盛,迄澶秋而将衰”。
公元3世纪末,左思《蜀都赋》“共园则有瓜畴、芋区、甘蔗、辛姜”。
到了3世纪末,晋张载诗“江南都蔗,酿液丰沛,凡此数品,殊美绝快,渴者所思,铭之裳带。”
《汉书·礼乐志》(成于公元80年)“郊祀歌”中“百味旨酒布兰生,泰尊柘浆析朝酲。”“柘”也为“甘蔗”。
《汉书·礼乐志·郊祀歌》“取甘蔗汁以为饮也。”
我们这里只收集最早的甘蔗记录《楚辞·招*》约公元前298年到《汉书·礼乐志》东汉(公元年)这近年时期的甘蔗种植情况,如果这个时期已经有大量文献佐证当时已经种植甘蔗,那么后来时代就自然会延续下去。
原来主要原因是一场大水彻底冲毁了三星堆的甘蔗甚至种子都没保存到,到春秋战国时期甘蔗却是外来物,甘蔗这二个字连起来或单独表甘蔗是外来词,“甘”的最初本意是与车有关,而“蔗”表示甘蔗的时候已经是西汉了。这个时期的甘蔗是印度进入中国的。印度的甘蔗是否年前从三星堆引出无从考证。三星堆正是由于一场突来的大水不但毁灭了家园,而且把维持了几千年繁华的“建木”——甘蔗的种子可能也难找到了!!
而这种经历,笔者也亲身经历过。年四川4大江同时涨大水,我家所处的嘉陵江当然在其中,一场大水后,江边一大片甘蔗没有留下一株!我对当时的情况还记忆犹新,当时我还思考和忧虑过:如果其他地方都这样,甘蔗是不是就绝种了?对此问题还问过父母,我现在还清楚记得我母亲说“洪水冲下去总有一株会冲到岸边留下来”。
三星堆的甘蔗可能属于我小时候想象的情况,可能还是在下游和江边保留了几株或当时引种到了其他地方,以后若干年“建木”又在四川重新发展起来。这正好也与后来历史记载的相符。
秦朝之前,文字在全国没有统一,加之三星堆大水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甘蔗才在四川其他地方发展起来,除四川其他地方很少见到过甘蔗,所以同样也无法理解到《山海经》建木及若木。随着外来甘蔗从国外移栽进入我国后,才用外来语重新命名为“甘蔗”。但经笔者调查,四川邻水县方言叫甘蔗为“糖(甜)灌”,但糖(甜)也是外来词,直到唐朝稍早可能也是魏晋才出现,邻水县方言可能是后来在“柏灌”的基础上进行的变化,但其中还是包含有原来称呼的影子。
同时解开另一谜团:难怪几千年四川是甘蔗种植加工的重心,四川还是冰糖的发明地!
世界第一部甘蔗制糖、酿酒专著宋代王灼的名著《糖霜谱》记载唐宋当时:“甘蔗所在皆植。”“独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有糖冰,而遂宁为冠,四郡所产甚微。”
由此看出唐宋时代,甘蔗种植在全国极为普遍!而四川当时就有二处:遂宁和广汉。三星堆的甘蔗种可能被大水冲到了下游或当时被少量引种到四川其他地方,逐渐发展壮大开来,因此延续到了后来,所以又才有后来的四川甘蔗种植长期的繁盛,并且四川在在唐代发明了冰糖也可能是三星堆时期的技术延续。
结论与证据
在第一重磅证据笔者得出了一个结论:最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三星堆竟然是一个甘蔗文明!甘蔗制糖、酿酒高度发达带来的文明。因为不需要种子,而每年又要重复生长,所以给当时称为“都广”的这个国家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山海经》记载的三棵神奇树木之一的建木就是甘蔗,而出土的高立人是古代蜀国第二个王,他的姓名柏灌用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考证就是甘蔗的意思,青铜人身上有准确的符号记载,阐释后就知是他。从而证明科学界一直存在推测的一个问题:酿酒最早起源于水果而不是粮食。
证据一:大家先看以下图片。
从以上图片可以看出:至少在自然界基本上可以找到三星堆神树大致相同的原型。
树上站的是一种鸟,这种鸟即是前面分析的布谷鸟(或戴胜),为何布谷鸟要站在甘蔗上?前面分析了成都平原第二个王:柏灌,另一个名就是这种鸟,前面也分析了先秦以前就以这种鸟代表这个人。
树上的花、蛇或龙都是面根藤
这种藤多依附在甘蔗上,蛇或龙形其实是面根藤,尾部的花就是面根藤开的花。
证据二:再接着看下图。
如果你仔细看后觉得那二蓬甘蔗有点勉强,那么,去找一蓬保存有老根的甘蔗,并且重新发芽有20-30厘米左右,请才学绘画的小朋友让他画下来,看看小朋友绘的结果或者就是读者自己没有绘画基础,而用图案的形式把这样一蓬甘蔗表达出来,对比下结果,自然也会清楚究竟高立人身上的图案是否甘蔗?
证据三:如果你还不相信再请看下面。
此人手上拿的就是甘蔗!有人说甘蔗是非常直的,而此人手上的东西却是弯曲的,更象蛇。过去的甘蔗不像现在人工花大量精力种植的甘蔗,自然状态生长的甘蔗更多是象图上这样弯曲状态。
大家再看后面的几个人,手上若拿的蛇能直立吗?能那么听话都成直立状?再看前面2人的头上站的什么?又是布谷鸟。就是柏灌的表示方法。后面2人甘蔗上挂的是铃铛,三星堆还出土过这种文物。此种场面表示:柏灌手拿甘蔗在祭祀。而此文物还有更深入的东西,为保护文物的需要,在此不作更深入分析。
证据四:大家看所谓的太阳轮。
太阳轮其实是用来加工甘蔗榨床上的轴!
这种榨床是什么样呢?
宋朝王灼著的《糖霜谱》有记载“曰榨床,以安盘牀,上架巨木,下转轴引索压之”。
文献里面就提到了这种“轴”,说明这种工具从三星堆一直传到了宋及后来。
证据五:甘蔗酒证据。
大家看以下从三星堆出土的文物,2个鱼凫样子的人在向颛顼敬酒!那个时候粮食还没开始种植或非常少,应该是甘蔗酒。
难怪四川话把白酒称为“老baigan”,其真正口音是“老柏灌”!真正的酿酒鼻祖应该是“柏灌”非杜康!
本人还掌握有更多的文物证据,目前为了保护文物的需要,只列出这些,而且有些分析还有所保留。
下期预告那个纵目人:哪是什么外星人,当你看到解谜后会恍然大悟,并且忍住别笑!
作者简介:吴粲(代蔚)。毕业于四川大学,世界范围策划学(策划经济学)奠基人。世界范围从自然科学角度对时间理论的深入研究者。某大学(文章仅代表自己观点与学校无关,故隐去)策划经济学与战略博弈研究中心教授。广安满屋飘香酒业法人。
严正声明:转载引用必须注明出处,否则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