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下半年,上海市松江区等地惊现大量“毛狗”,这些侵入城市的生物不仅在陆地上行动迅速,还会在水中捕食鲫鱼。
此事迅速登上了热搜,闹得市区内人心惶惶,家长们不敢让孩子单独外出。据目击者称,“毛狗”体型大小和中小型犬类相似,常出没在公园、小区、绿化带里,占据着原本属于流浪猫的地盘,很多市民将其误认为是流浪犬,所以称其是“毛狗子”。
市民口中的“毛狗”究竟是什么生物?随着目击现场的图片、视频不断流出,不速之客的形象逐渐清晰,原来当地居民口中的“毛狗”正是貉。
一丘之貉的“貉”
貉,又名“狸猫”,小型犬科,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外形类似小浣熊,小巧可爱,讨人喜欢。不熟悉貉的人,很容易将貉与小浣熊混淆,这两种动物都有着扁扁的脑袋和棕色的蓬松毛发,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貉的尾巴上比小浣熊少了一圈圈的环纹。作为一种野生动物,貉的体型在让它捕食上并不占优势,成年雄貉的体重也仅有6.5千克左右,所以野生貉几乎什么都吃,它们平时以昆虫、青蛙、老鼠、鸟类等小型生物为食,有时会下水捕猎鱼、蟹、蚌等水生生物,饥饿时还会进食各种植物的浆果、籽实、根茎、叶等。
野生貉的栖居地包括山谷、草原和丘陵,它们一般将巢穴建在靠近水源的灌丛之中,这些地方食物充足,温度湿度适宜。一般来说,人类居住地附近并没有适合貉建巢和觅食的区域,所以貉很少出现在人们面前。但近些年来,人们开始频繁地在城市中发现貉的身影,上海、武汉等地都有相关的报道。
上海作为国内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城市之一,交通网络发达,水泥建筑林立。在我们的印象中,这样的现代化都市并不是适合野生动物生存的环境。但适应城市的貉群靠着人类的喂食,以及街巷角落的厨余垃圾,它们在这片混凝土丛林中活得甚至比野外还要滋润。很多靠近公园的小区里都能见到它们成群结队的身影,这些生物见到人类也不害怕,甚至会凑上前来讨要食物,俨然一副城市主人的做派。
定居城市的貉
上海市区有貉定居,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其实早在年,就有人在城市中发现了这些小家伙的踪迹,只是那时的数量还没有现在这么多。城市中野生生物个体和种群数量的增加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结果。
一方面,上海市区的绿化工作在不断地推进中,截止年初,上海市绿化覆盖区域已经占总城区面积的2/5,其中不仅包括花园、绿化带、休闲公园,在水域周边还有着大面积的森林和湿地,这些地方恰好都是适合貉一类生物生活的环境。
另一方面,兴许是近两年来疫情的原因,人们的外出活动减少了,为城市里的“邻居”们留出了更多的生存空间,经过几年的繁衍,貉种群的规模急剧膨胀,所以近年来的目击事件发生也愈发频繁。
貉大规模定居城市不仅是市区环境改善的结果,还有其自身“进化”的原因。来到城市后,貉的菜谱从“老鼠、青蛙、昆虫”变成了“汉堡、烧烤、包子”,种类更多样之外获取途径也更加容易。为了更方便寻找食物,貉的巢穴从水边洞穴变成了厨房下水道、荒废储物室、公园假山等靠近人烟的地方。
城市仿佛加速了这种生物的进化过程,以至于市区中不同区域的貉竟然在短时间内发展出不同的习性来:在上海,青浦的小区附近有河流,所以貉在水里捕捞鱼虾为食;金山区有不少的丘陵灌丛,所以貉依旧保留着掘土这一传统技能;在浦东,貉已经适应了复杂的交通网络,每天在各种道路间穿梭往返,来去自如;在奉贤,貉甚至能够准时在烧烤摊收摊之后第一时间去捡路边还带着热气的残羹剩饭……
城市里的其他“邻居”
随着人们对市区貉的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