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文西村的草莓大棚。本版图片长江商报公益联盟记者李彪卢姗拍摄
长江商报消息●长江商报公益记者李璟丁明艳发自西安
9月28日,汉中平原终于暂时结束了连绵数日的秋雨,迎来阔别已久的骄阳。地处秦岭南麓的汉中市城固县文川镇文西村,亩稻渔共养种植基地即将迎来今年秋季的大丰收。蓝天白云下,秋风阵阵,金灿灿的稻田翻滚着层层稻浪,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农田里不时窜出几条欢快嬉戏的鱼,不远处柑橘园中*澄澄的果实挂满枝头,扑鼻的清香夹杂在淡雅的稻香中,沁人心脾。五彩缤纷的秋色装点着这座淳朴的小村庄,山水与美丽乡村伴着丰收,不仅带来了秋高气爽的斑斓美景,更带来了春华秋实的丰硕果实。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这是对文西村最好的诠释。仅用3年的时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个个产业扶贫基地的拔地而起,不仅让村民们摆脱了贫困,也让这座淳朴的小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仅仅是文西村,近年来,城固县因地制宜,做优传统农业,做大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产业“旺”起来了,居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好日子“火”起来了,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浙江小伙的陕南“草莓梦”
9月28日中午,在文西村的草莓大棚里,负责人俞张华正带着村支书李春厚查看今年草莓种植情况。看着大棚里一丘丘绿油油的果苗,两人开始算起了今年的收成和收入。
“今年收成应该比去年高不少,如果可以的话,明年我还准备再扩建30个大棚。”俞张华喜滋滋地对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说。
今年36岁的俞张华不是本地人,来自浙江绍兴的他,年在浙江杭州开了一家餐馆,之后又承包了别人企业的厨房,当起了厨师。用他的话来说,与草莓结缘,完全是机缘巧合。
俞张华说,年底,他得知有个曾一起做厨房的朋友在西安种草莓,而且收入十分不错,觉得很新奇,便也想尝试一下。于是年初,他在鄠邑区承包了7亩地,在朋友的带领下,也开始学习种草莓。
“做厨房时他是我徒弟,现在种草莓我成了他徒弟。”俞张华说,从师傅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了徒弟,感觉很新鲜。俞张华学得十分认真,很快掌握了草莓种植的技巧。第一年,他种草莓挣了二十七八万元,因此积极性更高了。谁知这时候,俞张华的草莓园因土地征收无法继续,他只好暂停了这份“甜蜜事业”。
而正是因此,俞张华与文西村结了缘。
李春厚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年,文西村开始大规模实施产业转型,流转了亩土地打造扶贫产业园草莓基地,一期建成了70亩、搭建了30个标准化草莓大棚,开始尝试有机奶油草莓种植。
然而,由于此前毫无种植经验基础,文西村第一年的草莓种植基本以失败告终。但李春厚和村民们没有气馁,他带着村干部到多地考察,并通过朋友四处打听,认识了正在西安“待业”的俞张华。
彼时,正苦于无处施展拳脚的俞张华和求贤若渴的李春厚很快擦出“火花”,两人一拍即合。年,俞张华承包下文西村的草莓大棚,继续自己的草莓种植梦。
俞张华凭着专业技术和精心栽培,让草莓基地获得大丰收,村上的集体经济又壮大一笔。第二年,李春厚和俞张华商量后,文西村乘胜追击,又扩建了32个大棚,一举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草莓基地。
如今,草莓基地的亩产量已超过0公斤,总产值达万余元。不仅如此,俞张华今年还在原有的奶油草莓基础上,开始尝试栽培水蜜桃草莓和巧克力草莓。从餐饮业“跨界”到草莓种植,他越干越起劲。“这里的村民很淳朴,我很喜欢这里。能帮助大家增加收入,能帮整个文西村发展壮大。”
稻渔共生让稻田变“聚宝盆”
除了草莓以外,文西村依托平原加丘陵的地域优势,近两年来,还大力发展了香菇、柑橘、水稻种植以及特色水产、生猪、鸡等产业。传统产业和现代农业相结合的特色产业,让所有村民全部嵌入产业链,每家每户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有了产业支撑,如今村集体经济一年收入能达20万元。”李春厚介绍,文西村共有户,人,过去一直以传统水稻种植为主,收成微薄,全村共有户建档立卡户。
年,李春厚被选为村委*支部书记,决定带领全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组织创办集体经济合作社,统筹盘活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第一步,便是利用传统优势,通过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发展了亩有机水稻种植基地。
金*的稻田里,成群的白鹭在这里栖息觅食,放眼望去,沟渠成行。李春厚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稻渔共生”是一个立体生态循环系统,即水稻为鱼提供稻花和有机物质,而鱼产出的粪便又可作为稻苗肥料。田鱼喜钻泥土,促进肥料分解,更利于水稻生长。目前基地稻田里主要养殖了鲤鱼、鲫鱼和鮰鱼,今年村里的水产养殖基地又新培育*骨鱼鱼苗,预计明年3月可以加入稻田水中,到时候亩产收入将会提升更多。
李春厚说,因为水稻有机种植不打农药,亩产量虽稍有下降,但品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以前每亩水稻收入不到元,如今加上渔稻同养,每亩可提高到元以上。今年种植基地又新增了亩水稻,总量达到亩,稻田正在变成村民们的“聚宝盆”。
在水产养殖方面,除了*骨鱼,今年村里还投入4亩地养殖了万尾牛蛙,明年成形后,又将增加数百万元收入。
不仅如此,壮大产业链,延伸效益链,根据全县“一村一品”的发展规划,文西村还通过打造“骞城”品牌,大力发展精细加工稻米、土鸡蛋等产品,产业正朝着“接二连三”的业态叠加,并有力推进全村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引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发展。
借助产业的发展,年,文西村实现全村脱贫摘帽,村集体收入也从年的5万元增加到年的30万元。
“下一步,我们还打算把乡村旅游做起来,争取做到三产融合。”对于村里的未来发展,李春厚有很多构想,例如依托草莓大棚打造观光旅游项目等。“村子越来越漂亮,村民越来越富裕,但发展的脚步不能停,我们要做得更好,大家才能过得更好。”
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像文西村一样,城固县个村(社区)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你追我赶齐发力,因地制宜推行多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让许多村从“空壳”变为富有,从“负债”走向富裕,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让更多村走上了共同发展、共奔小康的快车道,走出了振兴发展的坚实一步。
城固地处汉中盆地中部,是秦巴山片区贫困县、川陕革命老区县。近年来,按照“南茶北果川稻油、城郊蔬菜山区菌、规模养殖沿江药”的思路,城固全力打造八大产业带+新精特产业格局,先后建成桔园柑橘、原公猕猴桃、天明茶叶等一批产业强镇,全县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2%。围绕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紧推进产业集约升级,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个、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建成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38个。
产业只有“做大做强、打出品牌”才有出路。通过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城固县积极参与构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产业(产品)品牌”的品牌体系,目前全县“两品一标”农产品达到35个,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年均稳定在98%以上。
9月23日,在城固县举办的以“相约魅力城固,共享丰收喜悦”为主题的陕西·汉中(城固)柑桔旅游文化月暨城固县第四届农民丰收节上,电商主播通过镜头向网友展示刚刚采摘的新鲜猕猴桃,引得大量网友围观。
通过充分发挥龙头示范带动作用,城固已先后引进培育齐峰果业、陕果集团、禾和公司等猕猴桃企业13家,龙头企业2家,建成省级现代园区1个、市级现代园区2个。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截至目前,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5万余亩,建立示范基地1.8万亩,年产量4万吨,产值4亿元,综合效益达7.2亿多元。已建成国内集约化程度最高的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生产技术水平已达到国内领先,猕猴桃已经成为城固县继柑橘后的第二大果业。
同时,在汉江河沿岸的董家营镇、上元观镇,目前已建成两个万亩元胡标准化生产基地,基地实行“元胡+水稻”的水旱轮作模式,在提高元胡品质的同时,实现了元胡、水稻双丰收,比同茬口种植小麦、油菜效益高出5到10倍,平均亩收益到元。
自年城固县从浙江引种元胡在董家营村试种成功以来,优越的品质使城固成为全国目前最大的元胡生产基地,城固县年还成功注册了“城固元胡”地理标志商标。全县今年共种植元胡10万亩,预计总产量5.1万吨,产值可达5.6亿元。
陕西行*学院课题组此前对城固县进行调研时认为,城固县既注重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型经济组织,又注重加强利益联结,探索多种方式,将贫困户紧紧嵌入产业链,让百姓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全县的产业扶贫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村支书李春厚正在和村民察看稻田的鱼养殖情况。
文西村的渔稻同养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