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带你去道*坊喝了酒,靖恭坊打了马球,升平坊洗了头,曲江池赏了花。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到唐朝长安可以吃一些什么美食,带你领略唐朝的美食。
唐朝吃的可真是好。首先唐朝就是羊肉,牛肉他们也吃,而且这个里面有一个著名的菜叫炖牛头。在唐代段公路《北户路》中记载:“南人取嫩牛头火上燂过,复以汤(烫)毛去根,再三洗了,加酒豉葱姜煮之候熟,切如手掌片大,调以苏膏椒橘之类,都内于瓶瓮泥过,煻火重烧,其名曰褒。”把牛头放到锅里炖着,炖到稀烂。但是唐朝也严格规定牛属于重要的生产资料,不能乱吃。
除了牛羊肉,猪肉也吃。当时有一首诗,把整个猪肉的做法写的特别详细,记载在苏轼的《仇池笔记》中:“嘴长毛短浅寒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处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红鲜雅称金盘荐,软熟真堪玉箸挑。若把膻根来比并,膻根自合吃藤条。”那时候的猪和现在的不一样,现在的猪短鼻子,那时候长鼻子。“浅含膘”就是外面一层膘,其实里面都是瘦肉。不是在家里喂饲料什么的,去吃那些草药,就跟花雕茯苓猪似的。蒸的时候把猪肉切成一块儿,拿蕉叶裹上,熟了以后,拿杏仁乳似的往煮淑德猪肉上一浇水。端上盘子来之后,红鲜红鲜的,看着特别漂亮。拿筷子以夹,猪肉就烂了,蒸的特别烂。“膻根”就是羊肉,就是说猪肉比,羊肉这东西就跟吃藤条一样干巴,特备柴。这道菜让人听了就口水四流。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儇弄·薛昭纬》中有记载:“昭纬以诗谢曰:一楪羶根数十皴,盘中犹自有鲜鳞。原注:羶根,羊肉也。”
实际上在唐朝乃至宋朝的时代,羊肉还是主流。《唐六典·卷四》中记载的王亲贵族每月的供奉时写到:“……每月给羊二十口;猪肉六十斤;鱼二十头,各一尽;酒九斗。”就可以看出,皇家主要还是吃羊肉,不光因为唐朝的统治者来自陇西,主要还是因为胡人的影响非常大。在宋代王谠《唐语林·卷六》中有写到:“时(唐代)豪饮食次,起羊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为“鼓楼自”。”通过这个就可以看出来。唐代的时候猪肉没有吃那么多,所以才当成一个珍品。左丘明《国语·楚语下》中写:“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因为那会儿说赶一群羊,没有说赶一群猪的,所以说那时候产量也有限,大家也都是吃个新鲜。
唐朝最有兴趣得还是吃鱼,就是鱼脍,就是咱们现在说的生肉,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四·物革》记载的南姓孝廉切生鱼片的高超技艺:“进士段硕常识南孝廉者,善斫鲙。縠薄丝缕,轻可吹起,操刀向捷,若合节奏。因会客衒技,先起鱼架之,忽暴风雨,雷震一声,鲙悉化为蝴蝶飞去。南惊惧,遂折刀,誓不复作。”唐朝时吃鱼是切成丝的生鱼片,但是那个时候吃的都是淡水鱼,所以吃淡水鱼生鱼片就有感染寄生虫的危险。
有这么一个故事,当时有一个当官的,儿子吃了鱼脍病了,谁也治不了,后来有一个叫做王彦伯的道士,过来看了之后说你这病我能治,开了药方,吃完就好了。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呢?肯定是吃了那种没有腮的鲤鱼。然后得了这个病。这位父亲不相信,然后就让左右过来吃了没有腮的鲤鱼,果然得病了,确实是这样。在《酉阳杂俎·卷七·医》中写到了这个故事:“荆人道士王彦伯,天性善医,尤别脉断人生死寿夭,百不差一。裴胄尚书子,忽暴中病,众医拱手。或说彦伯,遽迎使视。脉之,良久曰:都无疾。乃煮散数味,入口而愈。裴问其状,彦伯曰:中无腮鲤鱼*也。其子因鲙得病。裴初不信,乃脍鲤鱼无腮者,令左右食之,其候悉同,始大惊异焉。”所以在当时,唐朝很多人消化道的疾病特别多。
关于吃生鱼片,《三国志》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中有一个人叫做陈登,特别爱吃生鱼片,华佗在给他治病的时候,吐出三升小虫,在《三国志·魏书二十九·华佗传》中有记载:“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面赤不食。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
在唐朝不吃生鱼片也没关系,有一种叫做泼沸之法。把一条鱼先是鱼脍,专用的刀和刀法切成细丝,准备一锅沸腾的豆豉汁,往上一浇把鱼肉烫熟,然后前面还有各种拿调好的一种素汁再浇上去,伴着烫熟的鱼肉吃。在唐朝昝殷的《食医心鉴》中有相关的记载:“以脍投热豉汁中,良久,下诸末调和食之。”“鲫鱼一斤(作脍),莳萝一分,橘皮一分,芜荑一分,干姜一分,胡椒一分(作末)。”
唐朝的时候蒜是有的,韭是有的,但是辣椒是没有的。番茄没有,花生没有,土豆没有。唐朝的时候大米已经有了,但不是我们今天吃惯的后来从宋朝引进的占城稻。
南方有一种糖蟹。北宋陶谷《清异录》中记载:“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糟蟹、糖蟹,每进御,则上旋洁拭壳面,以金缕龙凤花贴其上。”这道菜在唐朝也是一个特色。这种螃蟹就是九月份先找母蟹,然后搁在净水中一个晚上,让它把肚子里的脏东西都排干净。之后把螃蟹放在煮好的糖汁中,在放一个晚上。之后再用蓼的这种植物煮好的汁浇上去,这个螃蟹就死了。然后再把盖打开,里面的蟹*洒一点姜末,再盖上封坛子里二十天。之后再连这个糖汁再拿出来开罐吃。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卷八之“作酱等法”中有写到:“九月内,取母蟹,母蟹脐大圆,竟腹下;公蟹狭而长。得则著水中,勿令伤损及死者。一宿则腹中净。久则吐*,吐*则不好。先煮薄□,□,薄饧(同糖)。著活蟹于冷□瓮中一宿。煮蓼汤,和白盐,特须极咸。”这个蟹因为做工特别精细,所以卖得特别贵,当时一般人都吃不起。
除了螃蟹,唐朝当时就已经开始食用青蛙了。北宋《太平广记·蛮夷四·芋羹》中记载:“百越人好食虾蟆,凡有筵会,斯为上味。”唐朝时候吃青蛙的时候拿一个大锅,里面有煮好的高汤,里面放的是竹笋或者是芋头,把青蛙活着丢进去,水慢慢变热之后,青蛙不会跳出来,它会习惯性地找一个东西抱住,这样的话身子可以露出一点,抱住芋头或者祖孙一起煮,所以这种才叫做抱芋羹。“又或先于汤内安笋笴,后投蛙,及进于筵上,皆执笋笴,瞪目张口。而座客有戏之曰:“卖灯信者。””“如此呼为抱芋羹。”《太平广记·蛮夷四·芋羹》。
在唐朝还有一道菜,是武则天的两大面首张氏兄弟发明的。就是弄一铁笼子,底下是一个铁板,地上生着火,把活着的鸭子放在上面,然后前面放着一碗佐料,就来事烧这铁板。鸭子在铁板上被烫的热,就喝这佐料,一直把这佐料喝完,鸭子呀烤熟了。“周張易之為控鶴監,弟昌宗為祕書監,昌儀為洛陽令。競為豪侈。易之為大鐵,置鵝鴨于其內。當中爇炭火。銅盆貯五味汁。鵝鴨遶火走,渴即飲汁,火炙痛旋轉,表裏皆熟,毛落盡,肉赤烘烘乃死。”《太平广记·酷暴一·张易之兄弟》
因为文章篇幅的原因,唐朝的长安城我们就先写到这里,下篇文章继续带你逛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