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云南·秘境国家步道”勘探活动
纵横云南记——横线第4小分队
01
名人陈叔
因参加“纵横云南·秘境国家步道”勘探活动,我们小分队前往宁洱县德安乡,在宁洱一朋友的茶厂里歇脚喝茶,并向其打听从德安徒步翻山前往景谷的路况,有朋友闻言约来了炳哥,炳哥说的极简单,“到老厂,找我爹,他叫‘陈XX’”,这就是陈叔的大号。
当晚朋友就驱车把我们送到了德安乡,客栈的老板娘非常热心,找人打电话帮忙落实了上望乡台去老厂的路,当听说我们要去找陈叔,老板娘的声音又高了两度,连称知道呢知道呢,在客栈餐馆的食客竟也附和着说晓得这个人。食者是附近蒙花寨子的村民,走大路经大缄水去老厂也不难,听说我们两个外乡人要背包徒步翻山,却摇头说他自己没走过,你们克(去)不了。反正无果,睡觉,早起按图索骥。
陈叔神秘,生活的老厂至今无任何电话信号,想先打个招呼也不成。我们上了小望乡台又到大望乡台,在这里雨过天晴后可看到宁洱城和磨黑镇,但我没能看见山下的花椒田和老厂,结果我们下错了山谷,夜色里披荆斩棘摸到了大沙坝。庆幸自己的平安,算是望乡台上奈何了一趟!
见到陈叔是第三天的傍晚,又钻了一天的林子,从山谷中爬出再趟过一片麦田,终于来到了这里仅有的一户人家。见三人在卸车,于是上前自我介绍说炳哥的朋友,一位老人直起了腰伸手招呼,“你们昨天就该到了!”——原来炳哥已托人捎信通知了我们的到来。
握着老人家坚硬但却有劲的手,心里真踏实!陈叔身高一米七五以上,头发已经花白,但却膀阔腰直,笑语中把我们让进了屋里。张手抓了一把茶,放进大茶缸,还特别介绍说是今年森林里的古树茶:黑亮带褐的条索,好喝、好香、好解渴。啜饮几杯,陈叔已经忙着开始做晚饭了。
灶上还有一大锅熬好的菜,盛出来有四五桶~~是喂牛的,原来陈叔一人还独自在此饲养着多头小*牛。把菜腾出来,锅一刷,蒸饭炖肉,可算与牛同锅而食了。佐以凉拌的野菜树芽,就是一桌丰盛的晚餐。
大快朵颐后,我们请陈叔帮找两个人带路翻山,结果他老人家坚持说要亲自送,说山里有熊、竹叶青,还有猎人捕兽下的夹子......想想还挺吓人的,当地人也大多结伴进山。有了陈叔的承诺,我们现在总算能放心睡觉了,养足精神明天上山。次日,天刚蒙蒙亮,陈叔已杀了鸡做好了早饭,暖暖的使我无言以叙。
山路难行,或者说无路可行,在云岭的余脉成为两县的界山,自然有其险难的存在,在原生密林里爬行。陈叔穿着件短袖在前,还一定要帮我背包,这样的父辈就是榜样和靠山,踏在杜鹃丛上,颤微微的,软得心发抖。无路之时陈叔就冲上一个山头,瞭望一番,手一指,再出发。鹰蹲石就如一只雄鹰双爪登地蓄势待飞,稍息片刻,回望出发地就在脚下,群山排闼,正想开怀问候大山,恰有一只鹰在山谷中盘旋飞升,应景畅怀。怒放的山茶、将谢的杜鹃,过大风山垭口时,偶遇蜂群搬家,黑鸦鸦一片,吓得我们趴在地上好几分钟没敢动。
有陈叔领路,又有小艾哥帮助,我们顺利地来到了新寨村,稍做交流,主人家马上就知道了陈叔,晚饭后道别,右手握右手,左手握右手,数次相携依依惜别,嘱咐下次再带着家人到山里来,我们宰牛吃,“烹羊宰牛且为乐”,陈叔气势不输李太白。分手时陈叔还特别交待,往前走是陆家、吕家、小困难村,只要提老厂的老陈大家就都知道。次日过马宗山时在陆家请向导,果然灵验。
陈叔是一位在深山中独居之人,两个县隔山隔水,在山左山右都是人人记得的好人。
陈叔六十有九,本来身体会更健康,但在九十年代未被歹徒袭击,背部贯穿伤及肺部,头上和左手的食指中指疤痕依旧,老伴也是在那次遇袭中去世了。三儿一女都成家在外,但他却一人独守家园,没有索赔,没有埋怨,只言一家数代在此生活了百余年,或许他心里的不舍与思念更深沉吧!想起昨天正清明,晚饭时新闻有长长的默哀的镜头,青山同云雨,阴阳确异乡。有幸遇见陈叔,谢谢朋友阿炳!
02
走进马宗山
在电子地图上或者百度里搜马宗山,最先跳出来的都是甘肃的马鬃山。云南也有几处叫马宗山的地方,而我们要去的马宗山则是无量山的余脉,在景谷县内的一座山峰。
按照秘境百马-北回归线步道勘探的参考导向图,我们从宁洱的老厂翻山来到了景谷县境内,寻进困难河附近陆家寨村一户人家,问路请向导。这是一个热闹的大家庭,80多岁的爷爷叼着烟袋,忙着喂猪,憨厚的李大哥正在炒茶,还有几位老老少少,刚刚吃过了早饭,带上面纱,武装好了正准备出门采茶,小儿在桌边耍着无赖,因疫情尚未开学的小妹妹在帮我们发奶糖。总之没有人有闲工夫陪我们上山。
喝了三盏茶,发了几圈烟,终究还是憨厚的李大哥最实在,答应同行,出发前还专门让他老表给我们补了顿早饭,煎肉、咸菜、尤其是那盆多菜的汤,很过瘾,名曰苋菜的野菜,饭饱汤足,出发!
出村,过茶园开始登山,初还有路,但很陡,有近千级台阶,偶见一处较宽敞的林地,可做休息点,路陡人累稍一驻足,有清风习习,想山下有清溪有美食,有茶园有辛勤和睦人家,当时就想称之为休息站。
这段时间少有人进山,但7、8、9月份,山里会更热闹,这一带山势梁耸箐深,不便耕作,属原生杂木林,但山里盛产野生大红菌,此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有“菇中之王”的美称,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也能给当地的山里人带来一笔额外的小收入。我们还路过了一处捡菌人休息的棚子和烤菌用的炉灶。李大哥说山里也曾有火神树,定时祭拜能保一方平安。
随着海拔的上升,林中植物也略有些改变。穿越荆棘,没路可行。大哥凭经验带着我们在山坡上绕行,坡很陡,满是腐殖土,脚下难得实在,紧张了好一阵子,踩在硬地上缓缓神儿,才发现已至山脊,大座子主峰就在眼前,冲上山顶,静心欣赏,苍翠的马宗山首东尾西展在眼前,一座突兀的山峰,不知是昂起的马头还是马脖上扬起的一缕的硬耸的鬃毛,一条长长的山脊,恰似马背,山脊隐隐树摇。
大座子山顶有几块巨石,站稳了摆个姿势留个影,惊喜发现一鸟窝,三颗鸟蛋,有一只小鸟即将破壳,但愿我们的到来没有打扰到鸟儿一家。此外,这一带还见到树花,草蘑,青蛙皮,养胃良药石斛,以及山猫和果子狸的痕迹,山是自然的存在,万物共生共存的归宿。
马宗山主峰海拔m,比大座子山顶仅高24m,想亲近却不易,起步就是一个下马威,一个近一米五高的90度石坎,手脚并用,登上以后山似乎变得柔软了,上边满是落叶,几乎找不到人来人往的痕迹。登顶后,却没了欢喜,此身在此山,山我两忘。
下山的路更是艰险,人称自古华山一条路,若论险难,华山也让不了三分,只是两边长着荆棘遮挡了视线的原因,看似宽稳的路,如果把那些草丛去掉,可能也会象华山的鲫鱼背一样艰难。三人相互提醒着爬石头过山梁,小心翼翼的下了主峰。
为了第二天的路能更靠近北回归线,我们决定往小扣右方向下山,李大哥再次展现了一把山里人的水平,爬上树枝,用小棍数着山头确定方向。渐渐的能听到山下伐木的声音,心里安定了很多,这两天下山的路都满是落叶又陡又滑,走着走着见了大路,步伐也轻盈了许多。
夕阳印上嫩嫩的桉树林,柔软得能留下人心,跑过一个山口,恰落日衔山,山抹微云,空蒙山色渐青渐淡,暮霭沉沉,群山歇了。来到了小扣右的老孔家,因为之前就有联络,肉已炖好,还现煮了一锅菜芯,主人家想的真周到。后来才知道因天旱这个季节有此蔬菜非常不易。晚餐肉管够,酒开怀。老孔就是村里的泉水酿酒专业户,席间但凡有人来沽酒,就会被主人请坐整一口,频频举杯却总也喝不干。
老孔一家的热情让人心暖,但主人家的条件也让我们心酸,儿媳大病初愈,小孙子身体羸弱,欣慰的是这一家人和睦开朗。留我们住宿,但无房无床,于是我们在厨房里展开睡垫,同伴在院子里支上帐篷。
小院里叮叮当当的牛铃声一夜未停,马宗山印下了我们的脚印,也把它的艰险、峻美与包容揉进了我们的记忆,山前山后善良人的音容笑貌留在了心里,久久不能寐,伴着灶间的烟火气辗转天明。
03
徒步景谷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这句话放在步道勘测上极为妥当。步道勘测的首要任务就是路要走得通,为户外爱好者、休闲者提供一个可行的参考。
如果再为这条路加上一些特殊的内涵,比如北回归线之于云南,意义就更非同一般了,因为这一路段有北回归线上的原始森林,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有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有印染了历史风尘的茶马古道,在景谷还有盐茶古道,以及丰富的矿产林业资源,能够让人们在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同时,丰富自我。
随着国家村村通建设的落实,机动车道越来越方便,乡村之间的走动,一脚油门省时省力,尽管是多绕了十几里路。与此同时乡间的便道山路正在渐渐消失,松菊犹在,三径就荒。
这次步道勘测,我们走过的几个原始林带,不论是宁洱的望乡台鹰蹲石,还是景谷的马宗山、何家寨,能够在山里找得到路,辩得清方向的人,都是50岁以上的长者。
遗憾的是我们和他们语言交流多少都有些障碍,标注地名都不容易,但能够交流的年轻人几乎都没有大山里的经验。从这个角度上讲,步道的勘测不仅是必要的,更是紧迫的。
我们探秘的路段,有原生林地,也有近几年里种植的经济林带,经济林以为云景纸厂提供原料的桉树林为主,个别地区种植了松树,但多数已被转化为天保林。
桉树从种苗到采伐都是五年一个周期,所以很多伐木路会被周期性地停用,因水毁或间苗枯枝覆盖等原因极难通过,我们从大寨往南批河方向探路时就多次因此而被迫放弃。
步道贯通以后,能够吸引人们爱上她的,除却其自身魅力外,就应该是它周边丰富的连接线,在景谷一带恰能满足这种需求。景谷曾被称为勐卧,威远江原名卧允江,名称都与卧(傣语盐井)有关。
景谷盛产茶叶,茶马古道在景谷称为盐茶古道更贴切。从平坝地区向山区过渡,比如从芒赛到香盐村,(从傣盐到汉盐)从威远江边沿香盐河即可走进香盐村,当地人也是一双便鞋,有路走路,无路趟河,就是一条独特的段子步道。进村有一段红砂岩石铺就的路段,可称为超标准的经典步道。
从香盐再到高山下摆田村,民族从单一的傣族向汉、拉祜、彝多民族聚居转变,山区部分人的祖上还是从江西西迁而来的(下摆田郑支书语)。从下摆田过云盘到正兴方向的新寨,又走进了景谷*草坝茶园,背靠背就是著名的宁洱困鹿山贡茶园。名副其实地连接了古今的“盐茶古道。
景谷有26处佛迹,生活的平坝区的傣族从每年四月中旬到五月底都要寻迹朝拜,其他地区都是三天的泼水节,这里要持续半月之久。这里的自然环境有其特性,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民族风情浓郁,动植物资源丰富,历史的沉淀、传承与当下的交融都是丰富步道的优质资源。
“纵横云南·秘境国家步道”用两条步道带动了沿线诸多的连接点线,期待详勘和步道建设的早日落地,让户外资源丰富我们的户外生活。愿我们有更多的机缘走进秘境百马,探秘大美云南!
--
文字丨横线第4小分队
图片丨横线第4小分队
校对
陈鹏燕
编辑
张翠娥
一审
张荣兰
终审
杨海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