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垂钓过程,各种水情、鱼情均会出现,其中有鱼但不吃饵是最令人烦躁不堪的。了解为何有鱼但不吃饵,能够帮助钓鱼人准确选择应对方案,避免做无用功,钓鱼人应投入一定的精力、时间细细研究、摸索。本文以此为起点,探讨钓友的问题“河里有鱼,但不咬钩”所存在的可能性。
河中有鱼,但不咬钩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鱼不吃饵的因素众多,比如水温、水质、溶氧量等等,但常见且频繁出现的并不多,具体如下。
首先鱼的状态不佳,以至于摄食欲望低落,最为常见。鱼的觅食状状态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每一个因素都可能导致鱼的活性降低,而无摄食兴趣。比如水温,每个鱼种都用最适宜的水体温度,像鲫鱼在16-25℃水体环境下最活跃,一旦水温低于或高于这个温度,都会导致鲫鱼不怎么游动、觅食,这也是冬季、夏季鱼难钓的原因。另外连续的阴天,水体溶氧量大幅度减少,鱼呼吸困难而离底上浮,严重时出现浮头现象;突然的大幅度降温,鱼在调节体温过程中需要其他器官配合,有强烈的不适感,包括其他原因都会导致鱼的状态不佳,而觅食欲望低落,这时选择扬竿垂钓,显然不是最佳时间。
其次饵料不对路,无法吸引鱼摄食的重要因素。饵料作为与鱼直接接触的部分,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鱼的食性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受水体环境、水质、食物丰富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鲫鱼冬季偏好浓香,但夏季则喜欢麦香、奶香、谷物香。如果河中水质偏肥,食物丰富,那么鲫鱼摄食清淡、本味饵料的兴趣浓厚;水质偏瘦则对味型浓郁的饵料兴趣更大些。所以河中饵料一旦选择出现偏差,要么鱼口零星,要么浮漂长时间不动作、毫无鱼口。这时需要钓友不断调整饵料味型,频繁扬竿尝试,直至有连续的鱼口出现为止。
再者是钓点的选择问题。鱼栖息的位置并非均匀分布的,有的水域、食物丰富、安全性高,鱼活跃的数量就多些;有的水域深度不够,食物稀少,自然难吸引鱼的聚集。所以河中有鱼,并不代表钓鱼选择的钓点水域有鱼群的逗留。所以一旦钓点选择的不理想,即便是打重窝也难吸引鱼到窝点。钓友正式垂钓之前,应花费一定时间好好研究地形状态、风向等各种因素,再确定钓点。一般而言,鱼喜欢栖息在水底环境复杂,水底有沟壑、缓坡、土坎、凹凸的水域,讨厌光滑平整的水域,像河道中的大桥两侧、水闸前后、铧尖处、水草处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最后是钩饵有可能陷入浮层,鱼无法发现饵料,自然无鱼口。像这些老河道,基本是多年才清淤一次,因此水底常有一些柔软的轻质物,即钓友常说的浮层、酱层。其本质大都是由一些植物碎屑、茎叶、藻类微生物埋没水底腐烂、发酵而最终形成,包括一些沉入水底的浮尘。如果选用的饵料比重大,特别河道走水时采用跑铅钓法时,钩饵的重力远超过浮层的承载力,很容易被浮层或其他碎屑所覆盖、遮掩,这样即使鱼在窝点四处游弋,也难以发现饵料的存在,即便是无口,也属于正常。
写在后面
前文提到,造成河中有鱼而不吃的原因,远比本文描述的多得多:比如河道大水位的涨落水,改变了原有的水体平衡,鱼群容易躁动,也难有好鱼情,需等待稳定后再扬竿;再比如撒网捕鱼者,甚至个别违法电鱼者,只有他们光顾过,一般3-5天,鱼基本不怎么摄食,如果恰好在这个时间段扬竿,几乎难有鱼口。不难看出,造成河中有鱼,但鱼不吃饵的原因,既有天气原因,也有水体环境的原因,也包括施钓方法的原因等等,需综合分析、判断再选择施钓方案,笔者相信会大幅度提升获得好鱼情、渔获的几率。
原创:野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