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作为我们生活中最常吃的肉类,一到逢年过节,我们的餐桌上必定会有鱼的出现。
经常做饭的或者是经常钓鱼的就会发现,有的鱼肚子里会有一层黑黑的薄膜。
大家在买鱼的时候也常常会让卖鱼的把那层黑膜处理掉。
而对于这层黑膜,大家也都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层膜是鱼肚子里的脏东西,也有人说这就是一层普通的膜。
那么鱼肚子里这层黑色的膜到底是什么,又到底能不能吃呢?
鱼肚里的黑膜其实鱼和人类一样,它们的身体构造也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在杀鱼的时候也会很小心的去处理它们体内的东西。
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我们都要弄清楚,处理过鱼的朋友们都知道,它的肚子里会有一层黑色的膜,大家也都秉着安全的意识,总会把那层膜去掉。
也有很多人都认为这层黑膜是因为鱼在水质差的环境中生长,吸收了有害物质,才形成了这层黑膜,但其实它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
这层黑膜并不是所有的鱼都有,鲫鱼、草鱼、鲤鱼和鲢鱼这些我们常吃的鱼,它们基本上都会有这一层膜。
这层膜有个专业名字,叫做“腹膜脏层”,也可以叫“内膜脏层”。
别看它黑乎乎的,但对鱼来说可是个宝贝,它生长在鱼的腹部和内脏之间,既能帮助鱼滑润移动,又能保护内脏不受损伤。
那么,为什么有的鱼肚子里的膜是黑色的呢?这里面其实涉及到鱼的色素问题。
每种鱼都有自己的色素,这些色素决定了这层膜的颜色。
如果黑色素沉淀得多,那剖开的鱼肚子就是一片漆黑;如果红色素多,那膜的颜色就和鱼肚子里的颜色差不多,这样人们就不容易发现。
懂行的人都知道,其实菜市场卖的鱼并不全是养殖塘里的鱼,还有很多是从河里捕捞的。
所以鱼肚子里的黑膜和水质并没有什么关系。
下次你去菜市场买鱼的时候,可别再以为所有鱼的肚子里都有黑膜了,不同的鱼,肚子里的颜色和结构都可能不一样哦,就像我们人类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秘密。
黑膜到底能不能吃?这层黑膜到底是什么我们算是知道了,那么它到底能不能吃呢,我们该不该把它从鱼肚子里去掉呢?
其实这层黑膜并不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什么影响,鱼肚子里的这层黑膜,其实就像个“黑色遮羞布”,遮住了鱼的内脏。
也正是因为它的颜色,很多人都觉得这是鱼在脏水里长大的证据,毕竟大家都会认为,鱼是吃多了脏东西,肚子里才会有黑不溜秋的色素沉淀。
实际上,这种说法真的有点“一竿子打翻一船鱼”的味道。
鱼对水质的要求可是很高的,要是水质差,它们可是活不下去的,所以,那些说鱼肚子里的黑膜是因为水质差才有的,其实并不准确。
但说实话,这层膜的口感并不好,而且还有很重的鱼腥味和泥巴味,毕竟它是肝脏的保护膜,而且它也没什么营养价值。
所以我们在吃鱼的时候最好还是把它去掉,这样就能保持鱼的新鲜口感,但是要真吃了也不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吃鱼虽好,也有禁忌鱼一直都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它的美味与营养,让无数人为之倾倒,但你知道吗?吃鱼也有一些“雷区”,如果不小心踏入,可能会让美味变成“毒药”。
这第一个不能踏入的雷区就是“鱼胆”,小时候,老人们总说鱼胆能明目,但实际上,这个观点并不准确。
有些鱼的胆是有毒的,比如草鱼、鲤鱼等,只要几克的胆汁就可能让你中毒。
中毒后,你会觉得恶心、呕吐、腹痛,甚至出现黄疸,所以,吃鱼前一定要把鱼胆摘掉,别图一时之快而忽视健康。
再说说鱼刺和鱼骨,小时候吃鱼,总是小心翼翼地怕被刺卡住。
一旦鱼刺卡住,轻则疼痛难忍,重则可能造成溃疡或穿孔。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新型的美食都出现在大家的餐桌上,生鱼片就是一个典型的新兴菜式。
但其实生吃活鱼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你可能会觉得新鲜美味,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鱼可能携带寄生虫和细菌?
一旦你咬下那块鱼肉,那些寄生虫可能就会在你的体内安家落户,所以,为了你的健康,尽量别生食活鱼。
刚宰杀的鱼不要马上吃,因为鱼肉有一个排酸的过程,如果你马上吃,那些有害物质可能还在鱼肉里“安睡”。
所以最好把鱼肉放在清水里泡一泡,或者放进冰箱里冰一冰,让那些有害物质有足够的时间排出体外。
很多人都喜欢吃鱼头,也有不少人说“吃啥补啥”,但其实鱼头也是不建议多吃的。
关于“吃鱼头可以补脑”的说法,其实是个大误区,很多人认为,鱼头里富含的DHA等物质可以帮助提高记忆力,让大脑更聪明。
但事实上,这些物质不止鱼头才有,鱼本身就是一种富含DHA的食物,而且它本身体内的含量并不比鱼头少。
如果你真的想要补脑,不如多吃点鱼肉和其他富含DHA的食物。
但这并不意味着鱼头就不能吃,只是你需要学会挑选。
有些鱼,比如鲨鱼、旗鱼、金枪鱼和剑鱼等,因为生活环境和食物链的关系,体内含有较高的汞含量。
这些汞会集中在鱼头中,如果摄入过多,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在享受鱼头的美味之前,一定要确保你选择的鱼是安全的。
只要你能避开这些“雷区”,鱼的其他部位如鱼眼、鱼胶、鱼籽、鱼皮等都是美味又营养的。
吃鱼虽好,但也得注意安全和健康,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到鱼的美味,而不被它“暗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