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鱼爬树吗?听到这个问题,很多朋友可能觉得是什么脑筋急转弯。鱼都是在水里的,被潮水冲上岸都很危险,怎么能上树呢?其实不然,有一种鱼不仅能爬树,还能翻山越岭呢。不仅如此,这种鱼还不是什么稀有的鱼类。近日在广东,居然发生了“过山鲫泛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由阿慕带着各位观众老爷去一探究竟!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过山鲫”。虽然叫这个名字,它可不是什么变异出爬行能力的鲫鱼,而是一种鲈形目的鱼类,学名叫攀鲈。这是一种淡水鱼,主要生活在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主要是南亚和东南亚。这种鱼的胸鳍非常强壮,还有一个特殊的器官——腮上器。
在其他鱼类离开水就不能生存的时候,攀鲈张开胸鳍上的刺,摆摆尾,用腮上器从空气中吸吸氧,就可以悠哉悠哉地离开池塘。虽然这是一种小型鱼,却无疑是个“硬茬子”,腹鳍、胸鳍都强而有力,背上还长着一排硬刺,和其他鱼相比简直称得上全副武装。
武力这么充沛,食量大、性格凶猛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其实目前对爬树也没有证实,可能一些盘曲的根本不在话下,但树毕竟有很多段都是直上直下的。有人猜测是鸟把这种鱼带上树枝的,但是过马路爬山倒是不在话下,过程中可以跳跃、翻身,速度也不慢,可谓是“鱼中赤兔”了。
但与之相对的也有很明显的缺点,主要是这种鱼如果长时间在水里活动,反而会感觉氧气不足,一定要上水面换一口气才行。有的人可能会问了,这么明显的缺陷,不是应该很容易捕捞吗?这种鱼怎么还能泛滥呢?
这种鱼倒确实很好捕捞,尤其是钓鱼时,特别容易上钩。而且不挑钓饵,只要是鱼饵基本都能吃。这就导致很多钓鱼的人本来想钓的是其他鱼,但是因为这种鱼数量泛滥的原因,总是钓上这一种鱼。鱼能够泛滥自然是因为他们的生命力太强了,这种鱼往往是整个池塘最能打的一个,吃得又多,其他鱼根本打不过它。而在池塘遭遇水质污染的时候,这种鱼又异常的坚韧,哪怕被污泥覆盖也能存活。
实在不行,人家还有最后一招,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在小池塘干涸的时候也是这样,在其他鱼类还在小池塘苟延残喘的时候,这种鱼就已经找到了“下家”,准备好迁移到下一个池塘了,而它的天敌和竞争者往往深受污染之害,富余的资源全为其繁衍所用。就这样,在一整个地区遭遇到污染的时候,往往是这种鱼能笑到最后。这样一来,“过山鲫”也就泛滥了。遇到泛滥物种的时候,网友们经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东西能吃吗?好吃吗?虽然广东人什么都能吃是一种地域刻板印象,但也体现了广东人在食材选择和加工上的独到眼光。
鲫鱼汤赫赫有名,“过山鲫”看着和鲫鱼还算挺像,难道反而味道很差吗?
其实不然,攀鲈此前还是出现在一部分地区的鱼类市场的,有人认为肉还是挺鲜美的,但广东地区经常钓上了也不要。网友意见纷纷,主要可能有两点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鱼刺太多了,个头特别小但壳很硬,背上的硬刺不好处理,一条吃不到多少肉,所以要么油炸要么煎一煎炖汤,家常处理容易伤到手,还可能需要特别的刮鳞工具,市面上养殖的鱼类不少,还是黑鱼、草鱼这些比较好处理。
尤其是在广东的市场上不乏新鲜的大鱼,可能其他地方反而能打开销路。另一点就是这些鱼能生活在特别差的环境中,甚至可能长在臭水沟里,想到这样的环境是不是就感觉无从下口了呢?所以现在专门做这种鱼的店也不进野生地“过山鲫”,特意收别人养殖的鱼,一斤价格还是比较高的,但对解决这种鱼的泛滥可能就无能为力了。
归根结底,要想解决过山鲫泛滥的问题,核心还是要靠污染治理、自然环境保护,如果水质没有转变,水池中难免会剩下适应力强的物种。当然,适应力强本身是一件好事,我们也可以利用易存活这一点寻找攀鲈家族颜值比较高的品种,作为观赏鱼使用,或者开发原生种的观赏价值,比如制造水陆兼有的景观,发挥攀鲈陆地上行走的特性,这就有赖于国内商家的智慧了。
好啦!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了,不知道各位观众老爷对于广东“过山鲫泛滥”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最后记得给阿慕点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