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菜花)(水上森林)
(沙沟轮渡)
主角
因为村庄水陆相隔的垛田地理风貌,所以这里形成了聚集性的居民区。主要由中心区域的“大街”;位于北侧与大街小河相隔的“北头”;被南大河分成的东南侧“南头”,西南侧“西头”,这四大块区域组成。大街各有一座桥连接着北头、南头和西头,以前村民也需要通过大街才能步入到其他区域。整个居民区的布局感觉像互联网的分布式架构,各块居民区像多台的服务器,大街还具备有中心协调服务zooKeeper的功能,依托于桥(如网络)将所有块连接成一片。
“大街”之所以称为大街,有一条可由多个巷道穿梭汇入的中心主街(主街和巷道可理解为计算机的主线程和多线程并发的模型)。小时候的记忆,大街的主街是庄上最宽、最热闹的路,路边入驻着各种摊铺,规模虽小但种类不少,满足村民的日常需求。
早上,用一块大木板铺开的猪肉铺,用盆装满鲫鱼、草鱼、鲢鱼等各种品类鲜活的鱼摊,用菜篮装着各种刚割来还带些许泥土的新鲜蔬菜摊,每天准时、有序地排开在大街中心两侧,像极了我们上班族每天赶点打卡,准时到达自己的工位。
菜摊前面是小时候爷爷经常带着我排着长队的王烧饼摊,饼是现擀现烤的,块头实在,大而不薄(无力吐槽外面要么小要么薄的烧饼),铺上一层芝麻和葱花,烤至焦*,香甜酥脆,一块管味又管饱,不存在意犹未尽。
菜摊后面是天还没亮就拉起火炉的早茶店(每天第一个打破大街寂静的不是公鸡而是它),天色泛白就有一帮老爷们衣沾露珠,手捧法宝-沾了些许茶垢的保温杯(茶杯对他们而言就像我们对手机的依赖一样),如腾云驾雾(因为村庄环水,所以凌晨经常弥漫着一团团水雾气,直到太阳高照才散去)来到店里,几人围着一桌,上几笼包子、蒸饺、烧卖,点几碟烫干丝、煮蚕豆等配菜,边吃边聊着各种“大事”。凌晨的大街,熙熙攘攘,毫不夸张地说骑个自行车都会堵车。而到了八九点,大街上的人群也慢慢散去,忙着各自的生计,小卖部、发廊、裁缝店时不时接待着顾客。临近中午,熟食店开始忙碌起来了,店里摆放的都算是当年一般人家招待客人的硬菜。这里尤其推荐一下兴化独有一绝的“熏烧鹅”,现在在南京吃盐水鸭时会不由地想念着它的味道。
奈尔时过境迁,随着交通的便利化、区域中心的扩大化以及农村输出走向城市化,大街没了往日体量的需求,只剩下几个稀稀落落的店铺。现在走在大街上,体会不到了挤,也感受不到了大。跨过大街北侧的大桥就进入的北头。北头桥头旁的小楼是村庄唯一的澡堂,打从我记事起经营至今。每年踏入初冬,它就会升起一缕缕青烟开门营业,这也意味着提醒你该添衣了,活脱脱的温度小广播。因为澡堂是整个庄子唯一装着大铁烟囱的建筑物,也就成为上小学的我在课本读到的工业革命的记忆雏形。电视机算是高级家电的当年,家家户户还没什么热水器、取暖器,澡堂也就成了我们冬日里每周至少打卡一次的场地。北头除了有澡堂,还有过小时候欢乐的溜冰场、卡拉OK等娱乐场所。除此之外,以前的乡*府、卫生院、邮*所、学校都建在毗邻北头的村落。所以,当年的北头也算得上接入*治、医疗、教育、金融等多种服务的入口。
而彼时的南头建有庄上唯一具有工业气息的建筑物-土窑厂,在我小时候就废弃了,上面长满了郁郁青青的杂草。因为我们这属于平原低洼地带,所以小时候每当听到李宗盛“越过山丘。。。”的歌词就会联想到这十几米高的土窑厂,而今新修的环村公路已经将它踏平了。南头以前也是村民通往农场的必经之路,车水马龙,像极了咱们上班挤公交、地铁的情景。
(土窑厂不在了,多出了一个“钓鱼岛”)
(南头刚建成的新农村厕所)
(从南头走向大街)
(南头桥东侧视角)
最后说到西头。对于我而言,通往西头的桥名副其实的外婆桥,因为小时候外公家就住西头,现在这座桥有了个光亮的名字-富民桥(算是斜沟桥群的“一哥”)。起初它还发育不全,其下部面板直接垂直断层,人步行都需要通过用板凳辅助才能跨到它的桥面,堪比龟速的2G网络时代;后来它的面板慢慢铺开,修葺完整了,在那个经常停电的年代,每到夏天的晚上,大家洗完澡就会拿着凉席或者蛇皮袋坐在桥两侧吹着河风乘凉(去晚了可能就没位置了,紧张程度堪比现在的老城区车位,要是当时能拿出高德导航,选择步行模式通过此桥也得显示深红),有的一大家子,有的和伙伴结群成对,手持蒲扇,小孩嘻嘻哈哈,女人拉拉家常,男人讨论着时*大事。桥东侧的南大河河面偶尔出现几条凑热闹爱表演的鱼跳出水面,展示自己的舞姿。那时的富民桥仅有两三块拼装的水泥板块的宽度,中间还露着吞硬币的缝隙,在上面推行着一辆三轮自行车都要小心翼翼(但至少可以通车了,算得上步入3G时代);而如今它已经浇上乌黑的柏油,配上高端的大理石栏杆,粗宽健壮的大梁柱牢牢套在河道里,面部拔宽为逼格的双汽车车道,步入了顺畅无堵的4G时代。(富民桥东侧视角)(富民桥西侧视角)
起初西头的住户也寥寥无几,泥泞的小路两边都是一块块由水沟相间的农田,也成为我们儿时捕鱼捉虾的乐园。而后十几年,村民的长途交通工具由汽车慢慢取代了船只,对外的门户西头也成为了通往镇集市和县城的主通道,儿时泥泞的小道如今变成多次拓宽的门面大道,两边竖起了齐刷刷的别墅。西头俨然实现如南京的河西新城的逆袭。西头主路(年)(年)年大年初一的凌晨来几张我们儿时夏天的露天大“泳池”-南大河的库存照片(年春)(年夏)
(年秋的傍晚)
(年冬)上面提及到西头的路经过多次的拓宽,是因为随着私家车的普及,每到年底和我们单线程架构遇到了“双十一”一样,容易堵塞。但这几年,社会主义春风吹拂大地,几条宽敞的环村公路终于竣工,将村的北头、南头和西头实现了点对点的连接,取消了对大街的强依赖,架构的成功重构升级,再也不会出现高峰的堵塞了。这里得为我们*府和地方领导、干部点赞!当然环村公路,不止于便利出行,也开拓出庄子隐藏的美,将会在下一章垛田篇呈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