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史海钩沉流金史难忘下浩美食街
TUhjnbcbe - 2021/7/16 12:17:00

史海钩沉流金史

难忘下浩美食街

文章作者:原《现代工人报》社社长张川耀题记唐宋时期下浩便有人聚居,元明时凭依山傍水之利又与主城近在咫尺,港口、驿路的开拓逐步展现集镇雏形,随后在湖广填四川、重庆开埠的大力助推下,将下浩建设成为社会功能完备、涉外工商贸易兴旺发达的钟灵毓秀之地。抗战爆发国府避敌内迁重庆,国外使团和国内不少西迁单位,相中下浩及周边成熟的环境和有利地形,设使领馆、**机关、经营机构、文卫救助、财金信托、工商企业,高官显贵、知识精英、耆绅贤老、逃难平民也随之潮涌而至,顿时人满房紧、街市繁华。天南地北美馔艺人在此荟萃,施展各自的拿手绝技,不断推陈创新出一道道东西巧配、南北兼融、五彩斑斓、色香味形具佳的珍馐。(下浩葡萄院街——作者出生老宅著名画家武辉夏绘著名书法家吕彭祥书)(“下浩老街坊联谊会”集合了一批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积极探索下浩前世今生的老街坊和志愿者照片由姜华、赵文兰提供)

八年抗战在水一方美食街

重庆南岸下浩濒临长江,自古便拥有港口、驿道两大区位优势,在交通闭塞、“以水为路”、经济欠发达岁月,享得天独厚、依山傍水的江城之利。凭借湖广填四川、内陆开埠、抗战内迁三次历史机遇,又拥有古迹新景,历史名人留痕,悠远绵长的岁月积淀,不断开拓发展成为综合性历史文化、经济商贸,功能完备的居家置业、观光美食之地。

(龙门浩江山一览图著名画家周国富绘、书法家王道华题字)

八年抗战,下浩天上不遭日机轰炸、地上街市风清气正,袍哥、街绅、保甲联手治安,“乡规民约”规定,严禁开设抽“大烟”、青楼买欢、聚众*博场所。倡导见贤思齐、重教养德、尊老爱幼、童叟无欺、勤勉好学、邻里和睦、公平交易、扶贫济困、自食其力......无论是原住民或是新迁入者,都非常珍惜重庆首任市长潘文华年底,嘉许并亲署赠送立于下浩正街的“首善之区”碑。下浩绝大多数人都是迁徙客、外来户,承祖宗代代传训,皆拥有悲怜包容、宽广博大、从不“欺生”、扶贫助弱的胸襟和善行,创造了安定祥和的环境,让流离失所的人有一稳固的谋生处、落脚地。因此下浩流动人口多、居住稠密、五行八作齐、商家鳞次栉比、大店小铺互补、各有其所、各得其利,从清晨至入夜,老街深巷人头攒动、消费旺盛、喧嚣不息。

(重庆首任市长潘文华亲授下浩“首善之区”著名画家潘登绘)

本就繁华的下浩,陪都时期广纳天南地北客,尤其是“下江人”大量涌入,使得街区拓展迅速、营造兴旺、工厂作坊林立、各类学校聚集,店铺如雨后春笋,遍布大街小巷,尤其欣欣向荣的饮食业,更是下浩人气旺盛的标志,是其宜工宜商宜学宜居宜行的最好诠释。下浩背靠广袤山乡,农副产品丰裕,水陆交通便利,物资信息流转畅达,辖地住有国府官员、精英贤达、外籍人士、工商高管、世家富绅、莘莘学子、贩夫走卒。为适应各色人等消费需求,高中低档舌尖美味皆具、特色菜肴纷呈、游摊小贩拾遗补阙、方便食客、服务到家。再加上下浩的饮食从业者十分注重一味一故事、一菜一传说、一店一特色,因此迅速被味觉敏锐、知味闻香的陪都饕客看好和青睐,成为他们结伴出游、雅集叙怀、商事洽谈趋之若鹜的好吃街。

(下浩望耳楼鳞次栉比的房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食美味就藏在这些吊脚楼里周国富绘)

下浩正街上档次的餐馆是纺织界名人杨宪卿公馆隔壁、花生大王斜对面李姓成都人开的“恒泰家乡菜”、周姓湖南人开的“君安湘菜馆”、顾姓上海人开的“同和春饭庄”。这是研究陪都餐饮文化的已故专家熊四智,世居下浩董家桥、原重庆市饮食服务公司总经理、第二商业局局长、市*府商业顾问朱维新和重庆新闻泰斗牛翁回忆提供的。“恒泰”以川菜为主、“君安”以湘菜闻名、“同和春”主营淮扬菜和山珍海味,三家馆子店名取得好,不仅温馨吉祥寓意深,叫起来也上口好记,所以时隔七八十年,有的老人还记忆深刻,各家错位经营、食客不同、各显绝招、生意红火。

据考,这三家餐馆名字皆系拥有满腹才华的民国元老、美髯公、监察院长,集国学大师、擅饮馔之道、新闻泰斗、教育家、书法家一身的于右任先生手笔。年秋于老来下浩视察抗战办学情况,就餐时应下浩街绅、同业公会敬请,为三家餐馆取名挥毫,经与三家“掌脉师”短暂交流,依据其不同菜品、烹饪技巧、经营风格,健步走到早就布置好的书案,气定神怡、泰然自若,三帧尊崇先古碑帖书风、融入自家勤悟修为,精妙绝伦、纵性高逸、朴拙雅致、卓然独立,字与意珠联璧合的“于氏草书”一挥而就,围观者无不称道,既符餐馆风味、又合下浩地宜,甚是高雅贴切。同行的名人要员应请也纷纷凑趣献技,据说“同和春饭庄”大堂内两边柱头木匾上的字“锅里乾坤、碗里江山”,就是清末举人、民国元老邵力子的墨迹。

(国民*府监察院院长、大书法家于右任应请给下浩餐馆赐名题字潘登绘)

(“于氏草书”所题“同和春饭庄”)

下浩上葡萄院街抬滑竿的尹金山曾回忆说:于大胡子几次在下浩吃完饭、办好事,都是他们抬滑竿送他,上茶亭街过回龙桥经真武山,到*桷垭他广益中学旁官邸的。于大胡子人高马大,每回遇上他老人家,他的随从都是和我们商量,选四个身强力壮的大汉轮换着侍候。每次于大胡子上山都是好几乘轿子,他很仁义每回抬他老人家拢屋,他都给下人说除了该给的力资还要给回程放空钱,还叫佣人把用棕编包箍的老荫茶壶提出来,放在院门口石桌子上叫我们喝,有年恰逢中秋我们抬老人家拢屋,他人还未进门,便吩咐管家叫按人头,每人给两个月饼。

七八十年前,民间普遍没有冰箱冷柜,普通鱼肉蔬菜鲜活,而不少的山珍海味几乎全是干货,非常考究厨子配菜、水发、烹饪功夫。恒泰、君安、同和春皆有自已特色独具的拿手招牌菜吸引客人。抗战期间达官显贵、知识精英、工商巨子、演艺名人,冯玉祥、*炎培、郭沫若、柳亚子、陶行知、张伯苓、李公朴、陈鲤庭、魏鹤龄、赵丹、谢添、白杨、周璇、秦怡等在下浩公干私事、开会考察、讲学会友、游览路过,都把这里当作留连、歇脚、用餐的好地方。三家餐馆不仅会制作食客们当时最喜欢、最时尚,几乎进店必点的“爱国菜”——“轰炸小日本”——“锅巴肉片”,听到那滚烫烩三鲜淋到那烘得焦酥锅巴上那声脆响,食客们无不欢欣雀跃,高呼炸死“小日本”、炸死“小日本”。这些餐馆为投爱国食客所好,还开发引进了“征剿倭奴”、“誓雪国耻”、“丹心报国”、“庆祝还都”等抗战名菜。

日本投降,国府将还都南京,八年患难相守的机关、商企、朋友、师生、同学、同事、街邻即将各奔东西,返回中华民族浴血抗战夺回属于自已*牵梦萦的江山社稷和故土。“同和春饭庄”顾老板在激动、兴奋中看到了商机,他灵机一动突发奇想,把竹荪、口磨、岩耳、燕窝、银杏、龙须、发菜、云腿、鹿筋、裙边、海参、金钩、鲍鱼、鳐柱、鱼唇、鱼肚、鱼翅等天南地北的二三十种具有代表性的名贵食材,用老母鸡调出高汤,精烹细作融汇一桌,讨口彩取名“胜利大还都”。这道既好吃、又好看、上档次,色香味形俱佳的大菜,让“同和春饭庄”也让下浩火了,尽管一桌大菜三块大洋,在当时来说这已是天价,但是这巧妙的构思、神奇的味道、独居的品格,挡不住各路食客呼朋邀友,慕名蜂拥来下浩享受这道货真价实、吉祥惬意、可口可心的团聚喜庆胜利宴,那怕排队等候也毫无怨言,这道菜也迅速走红陪都。

让人难以忘怀的当年意景

“恒泰”“君安”“同和春”等餐馆跑堂的丘二,那又是下浩一道人文风景,古稀老人们回忆起来印象深刻,讲起来绘声绘色。各家跑堂丘二几乎皆有猴子老壳、八哥巧嘴、兔子快腿、大象肚量。他们站在馆子门口,身系围腰、肩上搭条雪白毛巾,头脑灵活、手脚麻利、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满口敬语、笑脸迎客,那时都是鸣堂喊菜、先吃后算,因此跑堂的都练就了一身绝活。恭迎客人进店后,赶紧用白毛巾擦拭本就是干净无尘的桌凳,安坐、敬茶,一张香气扑鼻的热洗脸帕递送手上,因人而异,有的还要装上一袋“水烟”敬呈,然后摆放餐具,据客人衣着、举止、面相、谈吐、性格,察言观色介绍菜品和价格,对讲究和挑剔的客人,还要详细解说菜品原辅材料、烹饪方法及味别。客人点好菜,跑堂的口齿清楚、语言流利,以喊代步面对后堂高喊,某桌、某先生、某女士,或大爷、大妈点的菜品,有时还要根据客人口味轻重,给后堂交待加点啥子、减点什么。若遇身份高贵显客,跑堂的会立马知会老板或掌柜,亲自出面接待或问安致好。

(跑堂倌,嘴似八哥抹了蜜,眼能观六路,耳可听八方、脚下生了风、双手不得空、菜名如唱歌著名画家*永镇绘)

前后堂皆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配合默契,菜肴烹制好后,厨子会声音宏亮、甜润清楚回应,某某桌先生、女士点的什么菜好了,跑堂的立马传菜上桌,垂手站于客人一侧,见客人动筷子品尝后,弯腰低头轻声细问味道如何。客人用餐毕,酒足饭饱喊看账,跑堂的赶快趋步上前,一边垒碗摞碟,一边面对客人复述用餐菜品价格,碗碟码好,费用一口清,这是跑堂丘二必须具备的动夫,事关店家声誉,所报钱数与挂在店内墙上“水牌”标价,不得有半点差池。

亲朋好友一块进馆子吃饭,抢着付钱常见,跑堂丘二为不得罪人,在长期实践中察言观色总结出屡试不爽的“潜规则”,“收小不收老、收富不收穷、收生不收熟、收男不收女、收属下不收长官......”。侍候得好的,客人会打发给跑堂的小费或者说零头不用找了,此刻跑堂的还要把食客礼送出门,含笑打躬作揖说下回再来。

下浩觉林寺和彭家湾各有一家“厨子行”,常年养着五六个厨艺精良、两三个服务一流的跑堂大师傅,以及十来个学徒小工。觉林寺那家“厨子行”以烧炸卤煸烩炒、凉拌等功夫菜闻名,彭家湾“厨子行”以“三蒸九扣”、面食等家常菜擅长。“厨子行”经营范畴,一是给“衙门”、餐馆、客轮、商行、机关、大户人家中介厨子和跑堂师傅;二是承接各种宴席,根据排场大小、规格高低、出钱多少,带上相应档次的餐具,选派厨子上门掌勺、跑堂的负责传菜;三是开班收徒培训厨子和跑堂的,生意来了学员就是小工,给厨子和跑堂师傅打杂当下手。

下浩“厨子”行生意好得很,一般需预约,若是逢年过节或赶急那是要另外加钱的,下浩“厨子行”名声在外,海棠溪、玄坛庙,甚至远在汪山、*桷垭、弹子石、南坪马家店,都有大户人家来请。年被评定为四川省首批特级厨师职称、年荣获全国首届烹饪大赛十名最佳厨师、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的“渝菜”创始人李跃华,少年时就曾先后在下浩觉林寺厨子行、渝中区米亭子麦香村饭店等处当学徒、打下手入道的。

新中国成立前婚丧嫁娶、老人寿诞、孩子满月、商家开张、提调升迁......不时兴在餐馆请客,不过那时下浩的餐馆都不大,上十桌就接待不了,往往都是请厨子上门来家或借祠堂、租会馆、在天井坝操办,美其名曰家宴,这是彰荣耀、显门楣、增友谊、酬人情的难逢大事,东家和请的厨子都分外重视。厨子们皆有绝活、色香味形器考虑周全,跑堂师傅大多能演绎单手端十多二十几个碟碗、头顶五尺长传菜盘,身手敏捷步履矫健轻快穿行于席桌之间,嘴上还要“打响片”(报菜名)。厨子的菜肴水准、菜品的借代含意,跑堂的传菜技巧、吉祥敬语,现场见机制造风趣幽默的噱头,既能给筵席营造氛围也最能给主人争气长脸,客人们若是夸奖、称道、喝彩,主人家那是要立马打赏的。

陪都时期,下浩遍布大街小巷的十多家茶馆,从早到晚人声鼎沸,这是人们交际会友、洽谈生意、摆龙门阵、排解纠纷、裁判公道等的重要场所,天天人头攒动、座无虚席,那时都时兴喝“盖碗茶”,这“盖碗茶”由茶盖、茶碗、茶船组成,茶船承托茶碗,茶碗上有茶盖,一套三皿组成。据考,“盖碗茶”是唐朝德宗年间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崔莺在成都发明,当时茶碗没把无衬底,烫手难端,崔莺从木托盘承托茶碗产生联想,从而发明“盖碗茶”具,这“盖为天”“碗为人”“船为地”,暗合茶盖、天盖之,茶船、地载之,茶碗、人育之,天地人和之意。从此“盖碗茶”陆续传播普及全国,成为大内皇室、文武百官、贩夫走卒、闺房千金、商绅秀才,不计等级、不分贵贱,全社稷共持一器的同欢共好,历千载兴盛不衰的茶船文化。

("下浩里"吊脚楼茶室,曾接待过国内外数以千计来下浩寻觅乡愁的旅游者潘登绘)

茶馆丘二的掺茶“功夫”,既是茶馆的招牌又是招揽茶客的一道独特风景。下浩正街胡正荣茶馆有一个叫“候三”的丘二,中等身材人很干练、手脚利索功夫到家,左手卡一叠碗盏,眨眼功夫就把一桌茶客碗盏茶叶摆布好,右手一把三尺长嘴铜壶,经他熟练地腾挪运转、眼花缭乱如影随形翻飞,他能玩出金鸡独立、苏秦背剑、猴子捞月、罗汉拜观音等式。开水在众多拥挤茶客中临空而下,一注滚烫热流,离茶碗一两尺距离泻入茶碗,茶叶起舞声情并茂,翻腾沉浮碗盈即止,茶水与碗口齐平,绝无一滴洒漏,“候三”气定神闲将一桌客人的茶掺好,让茶客既饱眼福又无尽惬意和享受,人们纷纷把小费丢进“候三”摘下反过来的帽兜里。

(陪都时期一家茶馆是否兴旺,丘二的茶艺十分重要,图为茶倌表演长嘴壶酙水——“苏秦背剑”*永镇绘)

过去的茶馆等同江湖,是江湖就有规矩,喝“盖碗茶”的要领,普遍是左手托着茶船,右手揭开碗盖轻轻括走浮沫,然后扣上茶盖掀开一道缝隙,举到嘴边小啜,无论怎样茶盖、茶船不能置于桌上只端茶碗,寓意天地人不可分也。由于茶馆人多拥挤,声音很是嘈杂,喊丘二添水、结账,往往很难听到,可丘二都是眼观六路、目扫全场、反应敏捷的机灵人,因而派生出喝“盖碗茶”的一番讲究和悠久传承、寓意殊深的喝茶文化。需要添水,茶盖向下斜扣茶船;暂时离开,在茶盖上随意放一小物件;须人帮忙,茶盖倒过来紧挨茶船;若要赊帐,茶盖倒立放在茶碗茶船间竖立;离开结帐,茶盖翻过来朝上放进茶碗中,此规畅达全国、约定俗成、一目了然、悄然进行,让茶馆内少了好多喧哗之声。

错位经营各显高招人气旺

下浩有两家专卖大江活鱼的馆子,姓赵那家开在轮渡老码头上坡往望耳楼方向走,美*联络处斜对过不远处,姓*那家开在永兴洋行一侧的董家桥。鱼是渔民划着打鱼船出浩梁在大江撒网、放钩捕获;渔夫们站在浩梁长江主航道濒水礁石上,腰际保险绳一网一网凭运气,冒险从激流中把鱼舀上来;浩内水流平缓,三四艘养鸬鹚的打鱼船,把鸬鹚赶下水刁起的鱼虽不大,但天天都有收获。渔民把捕获的鱼卖给两家馆子,养在大石水缸里,两家馆子都临江,鱼从这天然的“大江牧场”中捕获,常见的鱼有一二十种,渔夫们上岸只走三五百步就送到馆子,所以鱼特别新鲜。

(下浩滨长江主流,站在礁石上的舀鱼人*永镇绘)

在下浩,不畏高度危险,为了生存和兴趣从事激流舀鱼的人特别多,一个好的礁石位置,须排队等候,每人只能下网舀一百次,舀到鱼的立马退位,没舀到鱼的舀满次也自动退出让下一位。由于下浩外浩梁是水流湍急、浪大漩多的主航道,江鱼尤其是大鱼特别喜欢逆行“斗滩”,在此鱼夫们舀到的几乎都是大鱼,三五斤、十来斤一条的鱼天天都有人舀起,几十斤一条也有人偶尔舀到。一位家住周家湾,舀了几十年鱼的冯老爷子,一时大意保险绳没栓牢靠,被一条舀到的大鱼连人带网拖进激流葬身鱼腹。

两家经营大江活鱼生意的馆子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门前插有一张舀渔的网,这就标志有刚从江里捕舀上来的活鱼卖,门前没插鱼网则表示没有江里活鱼。那时大江小河没有污染,机动船舶也很少,人烟也不像现在这般爆炸式的拥挤稠密,鱼是在全天然、静谧少扰、广阔无垠的大江环境里自由生长,鱼肥肉鲜,怎样弄来吃都是美味佳肴,城里人慕名来下浩吃大江活鱼的人很多。赵家清炖江团、蒜烧鲢鱼、糖醋鲤鱼、金钩鱼丸菠菜汤......*家豉蒸白鳝、干烧鲤鱼、糖醋松鼠鱼、苦藠肚条鲫鱼汤......声名远播,梁思成、丰子恺、潘伯鹰、胡子昂、*凉尘、古耕虞、汪云松、温少鹤等工商文坛精英尤喜大江活鱼,这大江活鱼也成为了下浩的另一种“地标式”品牌。

(八年抗战、陪都时期,下浩最具特色的滨江大江活鱼馆*永镇绘)

在董家桥*姓大江活鱼馆斜对面,有一姓朱的从金陵逃难来下浩,自称是朱明王朝皇族后裔,他挂出的店招是“皇家锅贴”,据说他卖出的锅贴饺子是皇家内苑流出的制作工艺。朱姓人开的这家“皇家锅贴”确实与众不同,食材特别讲究,面粉是当时最昂贵的,一百斤麦子只能出81斤面粉那种“八一粉”,肉馅是新鲜鱼肉、鸡肉、猪肉最佳部位用木棒锤打去筋,加上金钩、鳐柱、海参、发菜、口蘑、玉兰片等剁细混合,剔下的鱼骨、鸡架、猪骨熬汤调制。因此朱家烙出的锅贴外脆内嫩、饺内含汤、鲜香无比,铛铛铛响彻下浩锅贴饺子的出锅声,那是一道逗得人馋涎欲滴的美食召唤,也是下浩最诱人的味道。

食客只要进“皇家锅贴”落座,丘二赶紧奉上一碗热气腾腾,“三骨”精炼熬制加上涂山葱花、叙府芽菜、南洋胡椒的原汤,一入口唇齿间顿生鲜美味觉,那分惬意、舒坦透彻心田,难怪八年抗战期间“皇家锅贴”几乎天天打拥堂。还有一个原因是辅料中有名贵的“发菜”,下江人总是把“发菜”说成“发财”,为讨吉利,到南岸讲学、公干的田汉、老舍、郭沫若、叶浅予、丰子恺等,住在*家巷的电影明星陶金、赵丹、白杨等,连美国酒吧、美*联络处官兵也特别喜欢这家浓浓下江味、精工细作的锅贴饺子。我为啥对这段历史如此清楚?八年抗战期间,家父经营的“祥林永南北山珍海味行”,正是这些餐饮店家的直接供货商。

(八年抗战、陪都时期,下浩美国酒吧著名画家曾德智绘)

在葡萄院街,觉林寺小学斜对面宋妈“豆鱼”、“豌豆羹”,那才叫物美价廉,她做豆鱼就是隔壁河沟边,董家桥豆腐坊头天现揭的豆油皮,*晶晶、油浸浸、软滋滋,馅丝是用萝卜、芹菜、莴笋、木耳、竹笋、宣威火腿,时令相宜时还会加入春芽,豆芽是门朝街河边浩梁旁瓮缸现生发的,榨菜是用涪陵青菜头自家腌制的,馅料焯水初步调味后,用豆油皮包裹好,顾客购买时再浸泡进麻辣鲜香的蘸水里。做豌豆羹的大白豌豆是用巴县长生、鹿角出产的,浸泡发胀后用甑子蒸得溜粑,然后擂成豆泥,熬好用文火煨着,客人来时舀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豌豆羹,加入胡椒、味精、香油、宜宾芽菜、自流井贡盐,再洒上一撮清香扑鼻的葱花,咬一口滋汁流淌、外柔内脆的豆鱼,别提多美了,这宋家胖妈豆鱼、豌豆羹那简直是下浩人早餐的绝配,这隽永的乡土、乡情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老街传承。

(下浩老街著名画家潘应伟绘)

据曾经家居米市街一号,己经九十八岁,身体矍铄,除耳朵稍有点背,记忆力非常清晰的许世愈婆婆回忆,抗战己经打了好些年,具体那一年说不准了,反正天气正在热起来。她在浩梁洗衣服,亲眼看见下浩的渔民划着打鱼船出浩梁在大江放大钩捕获一条重达千斤的腊子鱼,现在叫中华鲟,足足有一丈多长,圆滚滚肥得比大牯牛还壮实,是三四条打渔船合力与这条大鱼在江里缠斗了半天,费了好多力众人才把这条筋疲力尽的庞然大物弄进浩梁。江边人头攒动,挤满闻讯而来看稀奇的人,十多个大汉好不容易把大鱼拖上门朝街河边沙滩,摊在篾席上宰杀分零出售,由于鱼太大,有人说这是“鱼神”,有人说这是“鱼精”,也有人说这么大的鱼不知吃了好多“水打棒”,当然,还有人说这是河神献“祥瑞”,小日本快完蛋了......,不过人们谁都不敢买来吃,只好当白菜价贱卖也无人问津。

这天下午,恰好一群在下浩老码头美*联络处劳*的电影演员散场,沿着滨江青石板小路回玄坛庙*家巷住地,路过下浩江边见沙坝上围了这样多人,望着这么好的鱼竟没人敢买。这群人什么场合都见过,一点不忌讳,许婆婆回忆说是那个在电影《马路天使》中叫赵丹,在《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个演婆子妈的吴茵抢着给钱,吴茵抢不过赵丹,还是赵丹给的钱,一下砍了二三十斤鱼,提到下浩正街请那家叫“君安”的馆子加工,一群人嘻嘻哈哈、吃得喜笑颜开。馆子门口挤满了围观的人,见这些身份不凡、举止优雅、穿戴摩登时尚的俊男靓女都不怕危险敢吃这大鱼,于是下浩人一窝蜂拥到江边,迅速将这条庞然大物“抢光”。

(在下浩赵丹率演艺同仁勇吃千斤腊子鱼潘登绘)

一次爱国将领冯玉祥来下浩,出席“亚伟速记学社”42级毕业典礼,欢送毕业生奔赴抗日前线,师生和来宾在“恒泰家乡菜馆”就餐时,他感概地说:下浩长江江团体态丰满、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完全可以与*河鲤鱼媲美。即兴赋诗“下浩江团肥不腻,陪都厨子好手艺。难忘故园*河鲤,鄙夷倭人啖生鱼”。诗中除了对长江江团的赞美,触景生情勾起对祖国河山和故乡遭沦陷揉躏的焦虑和思念,以及对日本法西斯的憎恨与厌恶。

年春节,《重庆时报》邀请部分老新闻工作者座谈,93岁高龄,耳聪目明、才思敏捷的媒体前辈牛翁,本名杨钟岫,听说我是下浩人,正在钩沉史料撰写《下浩的前世今生》。他高兴地鼓励我说,下浩很值得一写,湖广填四川下浩建了一座川祖庙,重庆开埠始于南岸下浩洋行多,抗战时风云际会,好多名人在下浩留下精彩的故事传奇,邀我抽空去他书斋一聚,专门摆点下浩久远的老龙门阵。

每次去看老爷子收获皆丰,他真不愧是老重庆、活档案、史料库。年夏,牛翁加入《华西晚报》,担任文教记者,年春回到重庆,成为《新民报》副刊主笔、著名作家张恨水麾下一员干才,从而以文会友与应云卫、陈白尘、丁聪、吴祖光、*苗子、罗念生、刘盛亚等成为好友。到下浩吃大江活鱼,是当时的享受和时尚,牛翁曾随老辈子、重庆总商会会长汪云松等多次到下浩品尝下浩大江活鱼,因此对下浩山水林泉、风土人文、古迹新貌、中外建筑、学者名流、特色餐饮印象深刻。家道殷实的牛翁为人仗义洒脱,曾作东邀约张恨水、吴祖光等《新民报》副刊部同仁游览下浩,品鉴丰姿绰约、味道鲜美的大江活鱼。

质优价廉服务周到顾客赞

从下浩浩梁江边上一坡石梯坎,门朝街口左拐过大石桥一侧交通银行,在合记堆栈对门临江的高岩上有一排吊脚楼,解放后的搬运站,陪都时湖北人李老五在此开的“杂烩饭庄”,价廉物美生意兴隆,深受下力人喜欢。八年抗战重庆既是反击日本法西斯的中枢所在,全国*治、经济、金融、文化、美食中心,也是十里洋场、纸醉金迷的大后方——逍遥之都、欢愉之城,朝野尽知“前线吃紧、后方紧吃”的调侃讥讽俚语。外号“九头鸟”的李老五从中瞅到商机,他勾兑好江对面市中心皇后、颐之时、醉东风、百乐门、老保和、凯歌还、胜利大厦等高档餐饮场所的管事、厨子和跑堂的,天天派小工把筵席吃剩下的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运回,高温煮沸再把猪大肠、心肺等杂碎,白菜、萝卜、洋竽、豆芽等小菜加入,一碗杂烩、一个“帽耳头”,低价大份卖给下力人权当打“牙祭”。食客们在碗中吃到鸡鸭鱼肉那是常事,偶尔还会吃到竹荪、金钩、墨鱼、海参、鳐柱、鲍鱼、口蘑等。

(曾家住下浩莲花山的陈帮贵,把"川江号子"唱响全国、唱到了法国塞纳河潘登绘)

有的丘二、长年,嫌主人家饭菜不好,偶尔还自己掏腰包来此打牙祭,有的船工、纤夫、搬运、抬滑杆、大慈寺煤窑下井的单身下力人回家,就在这里整两份味道好、油荤大的“杂烩”,带回去给婆娘娃儿开荤。我在采访重庆川江号子灵*人物、下浩人陈邦贵时,他对这家“杂烩饭庄”赞不绝口,他说有时收工,路过这里,兜里钱不够,就有意绕着走,每当被李老五发现,他便生拉活扯把我拉进饭庄说,给大家来两段荤点的“号子”,今天的饭钱就不给了。李老五价廉物美的“杂烩饭庄”远近闻名、生意红火、吆五喝六、吃者满意、天天拥堂、供不应求。据说有个住在莲花山的酸秀才,李老五免费请他吃了几回饭,他见来此吃饭的人大多狼吞虎咽、三扒两下就进肚,于是留下一副对联“端正吃相”,上联是“细嚼慢咽谨防骨头”,下联是“认真品尝其味无穷”,横批“功德无量”,还是下力人耿直不绕弯子,认可上下联,直截了当把酸秀才的横批改成“好吃钱少”。

自诩“花生大王”的湖北人段世荣,抗战时为躲避战火,带着祖传手艺拖家带口来到下浩正街落户,开起前店后厂的加工作坊。为创出名声、打响品牌,他亲自掌脉细心选料、严格操作规程精心烘焙,制作的各种花生米及芝麻片、花生块、怪味胡豆、琥珀桃仁等拥有色泽亮、味道好、香酥脆、入口化渣、不粘牙齿等特色,独具一格的风味,迅速打开局面,驰名重庆城。当年于右任、冯玉祥、郭沫若、胡子昂、汪云松等每每来下浩,都要叫随员带上几包“花生大王”风味别具的段氏炒货“奇香花生米”,作品茗待客、浅酌酬友时必备的“陪点”。

(下浩百年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生大王"创始人段世荣图片由段春阶提供)

老字号“花生大王”,让下浩进一步名声在外,成为街坊邻居引以自豪的一张名片,走亲访友必带的“扎包”。“花生大王”的子孙们,严守“内不欺心、外不欺人”“誉从诚中出、利自信中来”的祖训,尽管特色独具的各类产品供不应求,成了人们心中的“俏货”。但一不与人合资扩股,怕规模上去,质量下来;二是严控质量,拒绝粗质滥造,坚持每日限量生产。产品传承到段春阶等子女手中,因质量好、风味特色更加凸显,经多年质检监测,广泛听取顾客意见,食品专家评审,被国家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夏,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项堃等来重庆拍《在烈火中永生》,探访抗战时居住过的玄坛庙*家巷故居,曾经多次慰问演出过的老码头美*联络处,沿着抗战时无数次走过的滨江青石板小路,路过下浩时专门问起陪同人员,“花生大王”今安在,由此可见段家炒货当年名气之盛。

位于下浩正街与米市街交界的“川祖庙”每年施舍腊八粥,那可是远近各界丛林一绝。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由湖广填四川后人集资修建的“川祖庙”,说是庙可是庙里没有僧尼出家人,只有几名负责日常事务的执事,说白了更像祠堂和纪念馆。按佛家仪制,所有寺庙只有腊月初八一天施舍腊八粥,可是下浩“川祖庙”的腊八粥从腊月初七至初九要施舍三天,每天三百碗。据说是湖广填四川历经康雍乾三朝、迄今快三百年、来“川祖庙”申记姓氏的已近三百,三三见九,九是数极,由此确定。

“川祖庙”的腊八粥非常讲究,为不忘祖宗,永远牢记自已从那里来。每年十月刚过便着手采购湖北麻城糯米、湖南洞庭湘莲、福建蒲田龙眼、江西婺源银杏、浙江金华火腿、安徽宣城蜜枣、广东番禺五花腊肉,小米、红豆、花生、核桃等食材尽可能用下江湖广出产。“川祖庙”与众不同的是“荤腊八粥”,请的是名厨掌勺,因此无比滋糯鲜香。据下浩担任过“川祖庙”执事和吃过“荤腊八粥”的古稀老人讲,先祖从数千里外拖家带口迁徙入川,徒步跋山涉水、风餐路宿、食不果腹,历经饥寒交迫、尝尽人间苦难、数月不沾荤腥,现在以丰盛的“荤腊八粥”遥寄、追思,祭祀、告慰先祖,子孙后辈己居有定所、丰衣足食、枝繁叶茂。

(下浩川祖庙吃"荤腊八粥""摸门钉"一年一度盛况空前曾德智绘)?

每年下浩“川祖庙”施舍“荤腊八粥”,“摸门钉”求多子多孙人丁兴旺,那简直是盛况空前,半夜便人声鼎沸,“川祖庙”山门左边队伍挤满下浩正街,右边队伍从米市街排到周家湾,说是每天施舍三百碗,其实千碗都不止。后辈们携家带口,老远八远从四面八方赶来排队,其中不乏衣着光鲜、家道殷实者,人们簇拥不仅仅是讨这碗腊八粥喝,更重要的是带子携孙以无比虔诚之心祭祀、传承先祖不畏迁徙之苦难,坚忍顽强的开拓创业进取精神。

一位逃难来下浩,在亲戚处寄居姓梁的无业湖南人,从“川祖庙”腊八粥色香味形让人们喜欢,给人们留下深刻记忆中嗅出了商机,他与川祖庙执事套近乎,淘到了制作“荤腊八粥”的配料单子。于是在米市街与周家湾衔接处,世界米菩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家旁边,开了一家湘渝小餐馆,除卖“川祖庙”腊八粥外,还卖制作精细的正宗湖南臭豆腐、椒盐散子、油粑及汉口豆皮、汤包。由于店铺紧挨从湖北迁徙来的武昌中华工商大学和西南实用艺术职业学校,师生大多是离乡背井的逃难人,经济上都不宽裕,因此他始终坚持饮食质量、家乡特色、低价薄利。他还主动赊账给生活拮据的师生,到一段时间发现有的师生实在还不起欠债,他会悄悄告诉这位老师或学生,我把你的账已一笔勾销了,他的饮食质量、菩萨心肠、大度洒脱、关心助人的高风亮节,被传为美谈,他的店从早到晚总是打拥堂的时候多。

餐饮多元适应各层次需求

下浩正街文祥如开的“永和”糕点店,各类面点制作精良,米浆用醪糟调剂加入白糖蜂蜜,蒸出的白糕既松软又绵扎,口感别具一格;酷暑天文家天不见亮就熬好的荷叶绿豆稀饭、酽得巴嘴的豆浆特别卖得;酱肉大包坚持肥二瘦八比例、正宗宜宾芽菜、涂山葱姜、自制甜面酱,这馅大量足肥而不腻的酱肉大包是下浩人的最爱;端午节卖的粽子是用长生桥糯米、老厂土猪二刀腿子肉、内江银山镇冰糖、茂汶花椒等佐料腌制,再以涂山柏树桠枝熏出的柴火老腊肉,包出的粽子色香味形完全可以与淅江五芳斋媲美;加入自制汪山蜜制桂花、玫瑰花生产的水磨年糕,一点不比苏州桂香村年糕逊色;做汤圆心子的冬瓜条、桔饼、桂花、玫瑰全是自制,为去桔子涩味,糖渍前必须打皮,厚厚的生边油、小磨麻油七三比例是绝配,每到年关文家汤圆心子都是供不应求的俏货。当时文家的各类节令产品,是下浩人走亲访友最好的伴手礼,唉!这么多独具特色,长期受下浩人青睐记忆、喜欢追捧的饮食品种,由于文家没有传人,可惜消失了。

葡萄院街一号河沟边汤鸿斌前店后厂,所生产的“涂山挂面”细如松针,下锅耐煮不浑汤、不粘结,鸡旦韭菜叶水面,不易走碱、筋道好,远近驰名。下浩的几家小面馆都在汤家拿水面,汤家与面馆有个约定,拿去的水面没卖完或者走碱,包换不另收钱,几十年的老字号一直生意兴隆。涂自湘继承祖传所腌制的洋姜、盐大蒜和烟熏豆腐干,用竹千子串起卖,这甜咸适中的道地滋味,真乃下浩美味一绝,是春节、清明,游人攀涂山、登真武山最可口的休闲食品。

(下浩茶亭街周国富绘)

茶亭街口扯波丝糖的周幺爸摊摊前,常常围着一圈小崽儿,目不转睛看着他一双巧手变戏法般,把饭碗那样大一砣“玄糖”经上百次反复拉扯,直到细若发丝,再用*豆面拌合,裹成一个个小圆圈,只要一个小朋掏出钱买了波丝糖,相好的便一窝蜂跑开,每人小心翼翼用指尖轻轻拈上几根,放入口中惬意享受。下葡萄院街通往下浩正街一条叫“猪市坝”的巷子,靠河沟边小脚王婆婆,自己熬麦芽糖,制作的柚子橙皮糖,晶莹锃亮、色泽澄红、甜而不腻、韧而化渣,能止咳化痰、理气润肺。橙皮糖既是休闲食品又能治病,尽管她老人家住在深巷,但慕名前来买橙皮糖的大人细崽络绎不绝。

下浩人忠厚仁义,在茶亭衙街上坡、彭家湾口、回龙桥侧、门朝街河边、周家湾卜内门洋行旁等交通要道、人流量大的地方,设有一年天,从早到晚不关门、不收钱的四五个义茶摊兼歇脚、问道指路,夜间提锣打更巡逻,高喊:各家各户,关好门窗谨防盗贼,看管好灯火炉灶小心火烛。这些义茶摊依节令以老荫茶、苦丁茶、薄荷金银花茶交替推出,方便过往客商、朝山信众、贩夫走卒、顽童学子、肩挑背杠下力人……义茶摊还备有救急用的金灵丹、十滴水、万金油、红药水、治外伤的水腊烛等。义茶摊费用,一方面是地方乡绅、袍哥、保甲通过募捐、集资筹措,另一方面是从*府下拨给保甲的维持经费中抽挤,交给生活拮据、热心诚信人家开设,茶水质量、服务态度、用度开销由保甲监管。义茶摊既解决了生活贫困者度日之难,又为社会提供了公益服务,很受社会赞扬,此举从年10月,涂山寺举办“西南和平大法会”起始,一直延续了近20年。

孩提时,下浩人足不出户便可吃到美食,大中小饮食店都备有“木制提盒”,只要有预约,届时店小二会象当下“送餐小哥”那样,按你所点“菜品”送上门。下浩的小吃美食让人眼花缭乱,游摊、坐摊互补,除了上文所叙大馆大店,小的多得细数不过来,早上下葡萄院街文胡子的四喜汤元,制作精细、滋味考究,一碗两荤两素、两咸两甜,四个汤元、四个味道,很是受人喜欢。文汤元对面的赵家油茶,做工考究、佐料齐备、馓子金*、麻辣鲜香脆,由于生意实在好,每天只卖早上那趟。

(下浩望耳楼、门朝街、董家桥三街交汇处潘应伟绘)

在门朝街、望耳楼、董家桥三街交汇处,即老绞车房、*金叶水烟铺旁紧挨瀑布,被誉为口碑、人缘、味道三好的丁家小面,老板丁树华家住清水溪,有田土三亩,他卖小面十分讲究质量,“面青”,冬春用的莴笋叶、夏秋用的藤藤菜全是自家耕种,12种正宗佐料从不含糊,最受下浩人称道青睐,住在莲花山、*荆庙的人宁可走一两里路,为的是赶来吃这碗味道独具一格的小面。茶亭街刘家卖稀饭、馒头、豆浆、油条、糍粑块、油果子,清洁卫生份量足。分布在下浩各条街巷仅卖熨斗糕、冲冲糕、三角粑、汽水粑的就有涂云龙、薛端、陈文明等七八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下浩葡萄院街平时乐呵呵,喜欢音乐体育、有知识文化的涂云龙,肯钻研擅琢磨,他烙出的熨斗糕特色独具,拒绝代糖,坚持用红糖和白糖,并且在米浆里加入芝麻、桂花和碎瓜条,还能烙出“喜沙”夹心、肉馅夹心等别具一格的熨斗糕,走优质优价之路,尽管他的熨斗糕价格比人家贵一倍,仍然天天顾客盈门。上葡萄院庞大爷天不见亮就头顶一个大筲箕,沿着大街小巷扯起喉咙喊卖“泡粑哟”!枣子湾的陈驼背大清早便挑着八宝稀饭、烧卖、盐茶鸡蛋、包子、发糕,摆在龙门浩小学门前,卖给没吃早饭的学生。

中午和半下午,彭家湾的李老汉挑着豆腐脑、藕粉、夹肉锅魁,生火炉子的的沉重担子;上茶亭的何老三挑着凉粉、鸡丝凉面挑子;上葡葡萄院谢家挑着魔竽鸭子、菜豆花、酱香耙胡豆走街串巷叫卖。随时令变化,后山农村人会背个背篼或担个挑子,把自家收获简单加工后,挨家挨户推销清明菜粑粑、五香毛豆角、盐水煮新花生、桐子叶麦粑、嫩豇豆煮嫩包谷坨坨……入夜那就更热闹了,处处充满烟火气息,卖邦邦糕、糯米粑、卤豆腐干的,卖藕粉、醪糟鸡蛋、油炸豆鱼、炒米糖开水的,卖鸡脚爪鸭翅膀的、盐茶鸡蛋的,卖灯草糕、白子糕、绿豆糕的……有的挑担有的提个篼篼,点着亮油壶或防风灯穿街走巷叫卖,一直游走到二更天,待老街深巷大多数人进入梦乡,自称“夜游神”的小贩们,才拖着疲乏的身子回屋休息。

夜幕降临,下浩老街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热闹非凡,除恒泰、君安、同和春几家大餐馆生意兴隆,“花生大王”紧邻的是老字号王记金钩抄手、红烧牛肉面,有让下浩老人至今讲起都垂涎欲滴的就是郑志雄家祖传,将猪头、蹄、舌、心、肺、肚、肠、腰,分别运用蒸、炸、炒、卤、烤精心烹饪,融嫩脆糯柔鲜一锅,香飘一条街、百吃永不厌的“烩八珍”。下力人劳累一天最喜欢光顾的贺记扣肉、杂碎汤、老咸菜、“帽耳头”与陈家冷酒馆门面相通,共用一副对联:喝二两再喝二两喝个痛快、吃一碗又吃一碗吃个安逸。家住莲花山梁成德开的“鸡味鲜”店,人参白果鸡汤、仔姜木耳泡椒玉兰片鸡杂、童子鸡“水八块”又是下浩一绝。

顺着老街向左,周家羊肉笼笼、回锅肉、鱼香肉丝、河水豆花,鲜家粉蒸肥肠、时鲜小炒,川祖庙口周家九宫格毛肚火锅、高梁咂酒,蒋家药房隔壁朱家的烧饼、夹肉夹凉面锅魁,苏本淑家传烧腊都是本着精工细作、味道上乘、突显特色,生意一直红火……。日本投降,国府还都,下浩也像重庆城里生意一样退潮,面向中高端人群的恒泰、君安、同和春经营难以为继,只有关张走人,取而代之的是面向本地住民、*商单位、学校教师、作坊匠人、船工纤夫、禅寺香客、过往客商的大众化、平民化,质优价廉、诚信经营、低价小份的经营自救,生意通过一两年调整,又才逐渐恢复人气重拾兴隆。

(下浩老街潘应伟绘)

(全文余字)

“下浩老街坊联谊会”,每年都有两至三次活动,他们集思广益,把史海钩沉的史实形成建言,有关部门已纳入下浩历史文化老街二期恢复建设中。如下三帧任虹供图

编后:

整编完此篇图文,心中感概万千,透过"下浩美食街",可窥见下浩当年的繁华盛况和历史人文的厚重。难怪老街坊们如此这般的心系下浩,

1
查看完整版本: 史海钩沉流金史难忘下浩美食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