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3年,行程约公里,基本覆盖西藏地区主要流域。《西藏守渔人》拍摄完成。点击播放↑↑
该片采用了纯记录跟踪拍摄,以第三者的视角,记录下我国西藏一线鱼类科研人员的点点滴滴,首次把西藏鱼类科研工作一线工作者的艰辛与心路历程,完整呈现在世人面前。
资料图:西藏的亚东鱼、纳木错湖的细鳞鱼
西藏的鱼类有多重要?
先来看一组数据:长江水系的22种裂腹鱼中,18个为西藏特有种;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及毗邻水系的7种中,4个种为该区所特有;另有2个多型种分化成5个亚种,均为西藏所特有。西藏其它水系的特有种也至少占各自鱼类的50%以上。”
西藏渔业知识知多少?
问:大家知道西藏的鱼类有多少种?
答:73种(含亚种)。
问:这些鱼类是不是都是西藏特有的呢?
答:是的。目前,西藏已知的鱼类有73种(含亚种),隶属于3目5科22个属。由于特殊的生态环境,西藏鱼类区系组成极为独特,以裂腹鱼类为例,这种类型的鱼类,以腹部有两排鳞片为特点,乍一看就像腹部裂开的样子,它也是西藏鱼类最具代表性的类群。从栖居环境分析,除西藏裂腹鱼可同时分布于河、湖两种水体环境外,其他裂腹鱼属的鱼类均为外流流水环境生活。而在鲤科鱼类中,也仅有裸鲤属、小头高原鱼属和裸裂尻鱼属的鱼类分布于藏北高原湖泊。由于过去调查力度有限,对广袤的藏北高原鱼类了解还远远不足,仍然存在分类学问题。
图片:西藏惟一的打鱼专业村——俊巴村
问:西藏裂腹鱼类生长的快不快呢?
答:很慢,大概10年长一斤。
问:西藏裂腹鱼类寿命长不长呢?
答:长,平均寿命为50年。
问:西藏裂腹鱼类的繁殖力高不高?
答:很低!
(1)生长慢。大约10年长一斤,鲤鱼、鲫鱼等,一般一年就可以长一斤。
(2)寿命长。裂腹鱼类平均寿命在50年以上,最大的棒棒鱼平均寿命超过了70多年。
(3)性成熟晚。大部分裂腹鱼类都是10岁以上才性成熟,完成第一次产卵和排精,而鲤鱼、鲫鱼两年就可以产第一批卵。
(4)繁殖力低。一次产卵量小,一般在1万颗卵以内,而鲤鱼或者鲫鱼一次可以产10万颗卵。
(5)喜欢流水环境,讨厌静水环境。流水可以促进西藏本土鱼类的繁殖和发育,可以减少病害或者寄生虫的感染。
问:西藏有没有外来鱼类?这些外来鱼类对土著鱼类有没有影响呢?
答:有!在西藏,由于不科学的放流行为和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绝大多数市场销售的鱼类为内地养殖的品种,这些鱼类中又常常会混杂一些经济价值不高但适应性很强的麦穗鱼、棒花鱼等小型鱼类。多年大量的重复引入,导致这些外来鱼类在西藏人口相对密集的城镇附近水域快速形成了可以自我繁殖的种群。
目前,外来鱼类在西藏的一些水体中已经很常见。在尼洋河鱼类的调查中发现了鲫、麦穗鱼、泥鳅、大鳞副泥鳅和*黝鱼5种外来鱼种。拉萨市拉鲁湿地共发现7种外来鱼类,麦穗鱼和鲫已成为绝对优势种,原本生活在静水河汊中的本地裂腹鱼幼鱼和高原鳅则不见踪影。虽然目前外来鱼类对西藏土著鱼类的影响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从现有调查数据分析,外来鱼类对西藏土著鱼类和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般来说,外来鱼类对本土鱼类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食物竞争;二是空间竞争;三是捕食作用。因此,科学的增殖放流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关于纪录片
观众:这是一部既适合普通观众的科普纪录片,也是一部深度探讨西藏鱼类科研发展的纪实片,同时还是一部综合了人文地理的探索片。
拍摄花絮
早在60年代,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武云飞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就进藏科考。那一次,考察队科学论证并补充了大量西藏本土鱼类。但之后,几乎未开展过全面的鱼类资源调查工作。直到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对摸清西藏重点水域渔业资源“家底”、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环境现状数据空白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涉及的科研项目繁琐,任务繁重,行程较远,整个科考行程总共准备了三辆越野车,一辆补给货车,行程公里,其中不乏记录了我国西藏的壮美风景。同时还搭建了约平米的超白玻鱼缸群,还原西藏河流的原生生境,用于水下拍摄的补充。以此把江河中难以捕捉的鱼类镜头清晰呈现给观众。
拍摄花絮
《西藏守渔人》核心看点:
第一次揭开我国高原鱼类研究历程神秘面纱,揭示出现状及未来。
第一次老中青三代科学家面对面讲述西藏鱼类研究及保育的点点滴滴。
第一次真实镜头直击高原科研工作者在科研道路上的生死瞬间。
声明:“《西藏守渔人》纪录片及相关素材在西藏每日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