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耕者谋利,为食者谋福。已有80多年历史的内江市农业科学院,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发扬“孜孜不倦把论文写在田野里,不骄不躁让成果留在大地上”的农科精神,持续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努力进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为全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出新贡献,为加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贡献农科力量。
科研论文在试验田里发芽生长
日前,记者走进内江市农科院,一座农科小院坐落在静谧半山腰,进门正前方悬挂着两幅名言警句“天才意味着一生辛勤的劳动”“敢于浪费自己生命当中一小时的人,尚未发现生命的价值”,诠释了农科人的农科精神。
在市农科院办公大楼周边,是成片的试验田,远远就闻到水稻的清香,漫步向前,夏日微风吹拂着翠绿的稻田,绿浪漪涟,清雅而美好。走近,三名农业科研人员穿着筒靴,站在水田里查看杂交水稻长势,拨开一丛水稻仔细查看并记录下一些数据。
作为“农科人”,农忙时和农民一样,在田里插秧、收割,农闲时,就分析数据、选种、培育,大部分工作时间,不是在田里,就是在去田里的路上。
这边有稻香,那边有甘蔗。在水稻试验田对面,是甜城果蔗产业创新基地,基地里的甘蔗已有一人高,一垄垄密密地像一堵堵绿墙,走近了似乎还能闻到甘蔗特有的甜香。
市农科院
继续往前走,甘薯选育种育苗基地等,就好似一篇篇科研论文,在试验田里发芽生长。
据了解,年11月下旬,市农科院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育成的优质米品种——内6优脱颖而出,获得第六届“稻香杯”一等奖,另有3个品种获优质米奖,这是继第一届“稻香杯”评选以来,连续6次获得该奖,其中第四届曾获得特等奖,水稻中心以丰抗优的种子为我国稻米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市农科院科研人员坚持“把论文写在田野里”,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强化科研攻关,夯实“三农”服务基础,科研成果迈上新台阶,水稻所分子生物工程实验室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丰产多抗小麦品种选育及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白乌鱼早繁与成鱼高产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项目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内5优等7个资源高效型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及应用成果获绵阳市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技引领乡村振兴
除了搞科研,市农科院同样致力于脱贫攻坚工作,用科技引领乡村振兴。日前,市农科院专家上门对东兴区平坦镇晒鱼村、白合镇华山村的产业发展“问诊把脉”。7月7日,两个村的干部群众代表30余人再次到市农科院4个种养基地参观学习,求取致富真经。专家团队向农户讲解小龙虾养殖技术、特色柑橘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蜜桃品种选择及种植和深加工方向等,为农户拓宽了致富思维,提升了致富本领。
市农科院科教科科长李华雄博士介绍,长期以来,院内组织专人深入贫困村、贫困户,开展各种专题培训、现场指导、培训等,发放水稻、油菜、玉米、甘蔗、鲫鱼苗、鲤鱼苗、小龙虾种等种子种苗,大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助力脱贫攻坚。
水稻试验基地
同时,利用优质抗病杂交水稻品种优势,参与内江市提升五个万亩示范片——优质粮油示范区(隆昌市)优质水稻示范区建设。依托水产研究优势,在内江经开区靖民镇双塘村、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等地进行特色水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探索,形成集水产科研试验、产业示范、渔业文化弘扬、农旅结合、科普观光及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试验基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此外,市农科院还积极搭建平台,开展科技创新战略合作,重点在内江黑猪、资中血橙、威远无花果、特色水产、精品蔬菜、优质粮油、珍稀花卉、农旅融合等领域开展合作。
市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全院将以建设四川省农科院内江分院为契机,以建设成渝经济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为目标,在科技引领、科技创新、科技示范和科技支撑工作中再立新功。
深入乡村开展稻虾养殖技术培训
TheEnd
来源:内江日报
图文:伍雪梅
编辑:刘曦遥(实习)
江小弟喜欢就打个赏呗~